瞭望评|网言网语的“规矩”该如何立?
2025-09-16 07:1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祉樾  
1

当网络热词席卷生活,我们是否需要一场“语言保卫战”?

近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迎来重磅修订。这不仅是一次法律条文的技术性修改,更是对网络时代语言生态的积极回应。在万物皆可缩写、一切都能谐音的造梗狂欢中,这部法律修订草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语言文明的重要契机。

此次修订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首次将网络空间用语用字明确纳入法律规范范围。这意味着政府主办的网站、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网络视听节目以及商品包装等领域的用语用字,都必须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网络空间从此也有了自己的“语言交通规则”。

图片

想象一下,当你打开政务服务平台,不再看到措辞不伦不类、令人迷惑的提示弹窗;当孩子观看网络动画片时,不会再被生造词和错别字误导;当购买商品时,包装上的说明不再出现令人费解的“谐音梗”——这些改变都将让我们的语言环境更加清新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并非要对网络语言“一刀切”。语言好比是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在自家庭院里可以随意行走,但上了公共道路就要遵守交规;用语规范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全年龄、各层次的网民都会接触到的公共网络空间,唯有遵守共同的规则才能减少误解和摩擦。在私人聊天中,网民们依然可以自由使用各种新潮、简略的流行语,但在公共传播领域,就需要遵守通用语言文字法,采用严谨、规范、正式的表达。

有人担心语言规范会扼杀网络表达的创造力,这种担忧其实大可不必。规范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纵观历史,汉语从不排斥更新与变化,一直在不断吸收新词汇、新表达中发展壮大。作为汉语规范用词最高参照标准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迄今为止已经过四次修订,每一次修订像是给现代语言生活拍下了一张张精彩的快照。最新一版增补收入的“云计算”、“顶层设计”、“网红”、“脑洞”等近千条新词语,虽然生于互联网,却能反映时代热点和社会关注,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因而被大众所接受、频繁使用,并进一步上升为真正的规范词语。

创新从来不是无序的野蛮生长。正如诗词创作需要遵循格律,却依然能在诗人的妙笔下诞生千古名句一样,在适度规范中产生的语言创新,往往更具生命力和传播价值。此次修法正是为了给网络语言创新提供更好的土壤,让真正有价值的表达脱颖而出,让低俗、混乱的表达逐渐被淘汰。

修订草案的另一大特点是专门增设了法律责任章节,明确了执法部门和处罚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向“语言警察国家”。任何规范的终极目的都不是处罚,而是引导。通过明确规范与后果,帮助社会各界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划定语言边界,逐步形成自觉遵守的用语习惯。

从“依法治语”到“自觉守语”,需要全体网民的共同参与。每个使用网络的人都是语言环境的塑造者,当我们选择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对低俗语言说“不”,并主动纠正错别字和不规范用法时,我们都在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规范的使用才能让这座桥梁更加稳固畅通。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语言的范畴是流动的,尤其是汉语这样博大精深、根源深厚的语言,其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更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在网络时代,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拒绝新词新语,也不能任由语言野蛮生长。如何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正是这次修法的智慧所在。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这场“语言保卫战”,既享受网络语言带来的创意和乐趣,也守护汉语的纯正与美丽。让源远流长的汉语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才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陈祉樾

图片 | 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陈祉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