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又是一个秋天,自带“饭勺”闯天下的勺嘴鹬再次来到盐城条子泥,以喙为犁,浅滩里“耕耘”。
8月下旬,一只脚戴浅绿色旗标“L7”的勺嘴鹬闯入生态摄影师、盐城市观鸟协会副理事长李东明的镜头。经确认,这只“神奇访客”于2023年7月8日在俄罗斯楚科奇民族自治区繁殖地出生,今年是小家伙第三次光临中国、首次栖息盐城。
南飞的候鸟,在黄海湿地划下这个秋天第一笔诗意。
当成群麋鹿踏过浅水湾溅出金色水花,当簇簇碱蓬草泛出绯色与湿地水流共绘“潮汐树”,当璀璨银河如梦幻丝带悬于野鹿荡上空肉眼可见——黄海之滨便迎来一年中最盛大、最绚丽的时节:582公里海岸线为轴,4550多平方公里湿地作纸,683万亩沿海滩涂变颜料,天地万物共执笔,绘就一幅灵动生态长卷。

风从海上来,吹动万顷碧波。9月24日至25日,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这场国际盛会上,盐城将向各界展陈滨海之城“逐绿而行”的生动答卷,向世界讲述绿色生态与绿色低碳经济共荣共舞的“中国故事”,与全球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智慧。连日来,记者走进盐阜大地,循着呦呦鹿鸣与风叶律动的指引,翻开一张张亮眼名片,探寻这座沿海绿城里潜藏的生态魅力与发展活力。
生灵奇境,多样生物竞自由
9月13日5点多,东台条子泥湿地,黎明的天空被无数双翅膀划破。海天交接处,云霞为一帧帧展翅高飞的剪影镀上金辉。

盐城黄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黄金驿站,每年数百万候鸟在此停歇。截至今年2月,条子泥湿地已记录到414种鸟类。
“运气好时,在一个地方就能看到数万只鸟,场面非常壮观。”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东台管理站站长安玉亭是百万候鸟迁飞的见证者与守护人。夏末秋初,一年一度的“候鸟秋季迁徙”大戏上演。7月中旬,“先头部队”黑尾塍鹬率先抵达,近日,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等极危、濒危物种纷至沓来。
鸟儿如信使,飞鸟翔集印证生态向好。
2022年起,盐城市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东台、射阳典型海岸带区域修复海岸1550公顷、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治理外来入侵物种495公顷。现在的滩涂,数百种底栖生物可为候鸟换羽提供养分。
更多尊重自然的温暖守护,藏在细节里。
2019年,工作人员在一次台风观测中发现,潮水淹没滩涂时,大片鸟群无处落脚。为在涨潮时让鸟群仍有一片安全栖息和觅食场所,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租下720亩区域退渔还湿,建起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也叫“720高地”。
以自然为本的呼唤,吸引鸟类频频归来。据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的团队观测,条子泥湿地的小青脚鹬种群已从几年前的不足1000只,增至去年的2440只,观测到的勺嘴鹬最高纪录达224只。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已观测到15只自然繁殖的丹顶鹤幼鹤,这也是我国有记录以来丹顶鹤在越冬地野外自然繁殖数量最多的一年。

沿海向北,便能邂逅湿地精灵的另一处家园——野鹿荡。它曾是万年前的古长江入海口,具有“100年前的生境、500年前的风光、1000年前的自然气场”。200公顷的荡滩,生长着本地植物485种,动物356种,其中野生麋鹿3000多头。行走其间,只见白鹭悠然漫步,忽而扑棱飞起;麋鹿水中信步,时而俯首啃食。
“看,它们在乖乖排队过河,一头麋鹿身上还有一只牛背鹭!”9月13日上午,记者顺着讲解员花云的指向抬眼望去,约50米外的水域,10余头麋鹿正从沙洲走向一座小岛,随着“领头鹿”纵身一跃,后面的麋鹿“一”字排开慢慢向前,神态优雅不失可爱。
难以想象,眼前的满目生机曾经却是一片废墟荒滩。这个天地间的“奇迹”,是马连义等6位老人用15年打造的绿色“理想国”。
如今,新的故事正在更广阔的空间续写。
2024年8月10日,野鹿荡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包括“00后”女孩花云在内的年轻人接过棒,成为新的守护者。一年来,她目睹了麋鹿数量和游客数量的同步增长,“现在的野鹿荡,绿植面积明显增加,麋鹿数量、候鸟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她看来,是人类对自然的热爱滋养着这里。
热爱,源于尊重,显于言行。景区的碎石路上,鲜见游客们嘈杂的交谈,只有缓行的脚步声和看到麋鹿涉水、飞鸟浅翔时的惊喜低语。
热爱,从守护到共生,不断蔓延。以麋鹿为例。自1986年39头“海外游子”重返故土,历经39年繁衍生息,大丰麋鹿总数突破8500头,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
广袤湿地上,“万类霜天竞自由”。截至2024年底,盐城市共记录物种数4759种,相较2023年底增加67种。
风光之城,绿能澎湃共潮生
生态是盐城最靓丽的底色,风与光则是她得天独厚的笔墨与韵律。
听“风”——每年,黄海之风以平均7.6米/秒的速度掠过盐城近海,远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达3000—3600小时。

从2009年首个陆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到2016年全国首个商业运营海上风电项目投运,再到2020年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力发电场并网运,盐城“海上风电第一城”的名头愈发响亮。截至7月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554.7万千瓦,约占全国13.4%、全球7%。
无限风光在远方。
8月26日,黄海海域。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单吊装现场,巨大的风机叶片与轮毂在142米高空实现精准对接,为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标志着盐城“大风车”加速驶向深蓝。
“项目计划12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预计每年生产绿电超26亿千瓦时。”项目负责人刘宇表示,此次吊装的是国内首个采用单桩基础的超大容量机组,运行后预计每年可满足约110万个三口之家的全年用电量。
看“光”——盐城年均光照时间超228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达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
接过自然的馈赠,盐城用一块块光伏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当前,全市光伏领域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2024年底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8月4日,灌东盐场15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为盐城绿色能源版图再添一抹亮色,投产后预计年均发电量达2.169亿度。
风车转动,光伏闪耀,绿能澎湃。大自然的“风光”绘出发展的“风景”。截至2025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1—7月新能源发电量216.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70.2%,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位,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打开盐城绿能版图,丰沛自然风光俨然澎湃起强大产业势能:风电领域,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20%的叶片产自这里,2024年,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光伏领域,阿特斯、晶澳、通威股份等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企业中的7家企业相继落户盐城,铺就一条完整产业链。
眺望前方,未来产业新赛道上,盐城正以“先行者”和“弄潮儿”的姿态在储能、氢能、冷能等领域开疆拓土。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已经招引来磐动科技、碳丰氢能源、中科氢易达(盐城)科技有限公司等氢能企业,且建起一座氢能广场,以100kW水上光伏为起点打造出“绿电制储用”全链条示范场景。

零碳地标,阔步向新逐未来
屋顶光伏蓝板如波铺展,社区巴士多渠充能全程零排放,智能车间大屏上减排数据实时刷新。
扑面而来的“零碳风”不是科幻,是盐城零碳产业园的生动模样。
零碳,一场势不可挡的“绿色革命”。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概念,将“零碳园区”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
经济大省江苏的探索更早。
盐城2022年底就率先布局,以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为抓手建设三大零碳产业园,因地制宜着力绿色发展: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新型电力系统”为特色;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氢能”为特色;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冷能”为特色。

为何要建“零碳园区”?
盐城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一语道出关键:“工业园区是生产活动集中区,而生产活动是碳排放的集中区。如果能在工业园区率先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就相当于啃下了‘最硬的骨头’。”
带着风与光的眷顾,盐城争当“碳路先锋”。历经三年探索,憧憬照进现实。当前,三大园区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工厂车间里,每一度电都跃动着绿色的增长曲线。
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是离盐城绿电“最近”的企业之一。今年7月,该企业首条使用物理可溯源绿电的生产线试运行,首次实现碳足迹全流程溯源。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盐城厂区负责人朱兴朝视这条绿色专线为企业“生命线”:“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对碳足迹、回收比例设置严苛的技术门槛,要求溯源全路径碳足迹,我们再找不到一条绿色专线,将面临出局风险。”
作为全国首批、江苏首个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也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电低碳发展示范区。政策红利、区位优势双重叠加之下,绿电直连的尝试多点开花。当前,凯金、阿特斯等3家企业已入选全省首批绿电直连试点。国网盐城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唐华表示:“将来,各园区还将建设更高层级的变电站,接纳更多的绿电。”
为助园区企业获得一张碳足迹清晰的“绿色身份证”,盐城还专门引入权威国际认证机构,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标准互通互认。大丰港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慧露透露,园区已与18家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推动绿电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绿电发力、认证加持,一个个绿意盎然的产品相继涌现。
去年,由远景能源制造的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在射阳港零碳产业园正式下线。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射阳基地出产的每一台海上风机都可实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

零碳示范,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广阔黄海之滨,湿地碳汇交易、零碳旅游开发,让发展“含金量”与生态“含绿量”相映成辉。
不久前,全国首笔“涉海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贷”在东台落地。邮储银行东台市支行与黄海金控所属研究院公司深度合作,向东台市清淤造地有限公司授信1亿元。该贷款不仅破解传统渔业抵押不足难题,更创新探索出生态保护、产业升级、金融支持的闭环机制。
放眼碧波万顷的黄海之滨,百米高的巨型风车叶片飞旋,百万块光伏板组成“蓝海”蔚为壮观。这座从千年盐韵中走来的城市,正凭海临风阔步迈向绿能之都,跃升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碳路先锋”。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飞鸟翩跹而至,麋鹿驻足流连,绿电点亮灯火,这是盐城交出的绿色答卷,也是这片土地对万千生灵的温情召唤。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苑青青 梅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