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梁堂村咖啡和面包房前,游客排队体验自助窑炉烤面包;新沂市棋盘镇宋庄非遗主题民宿内,游客竞相跟着老手艺人学扎染、制陶、剪纸;丰县华山镇渠楼村废弃坑塘整治成垂钓鱼塘后,不仅吸引大批垂钓爱好者,还带动自摘园、农家乐等业态兴起……近年来,徐州市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立足“一村一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1个和美乡村、89个特色田园乡村及27个国家级省市旅游重点村镇。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农文旅融合可为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开辟广阔的空间。然而,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盲目跟风,看到别处农家乐火爆,便一拥而上开办农家乐;采摘园流行,就纷纷开辟采摘园,结果“千村一面”,导致游客审美疲劳,乡村旅游难以持续发展。徐州市让“一村一韵”成为鲜明标签,解锁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为农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活力。
“一村一韵”发展模式,背后是对乡村资源的精准定位与深度挖掘。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各地立足于此,就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让游客每到一个村庄都能收获全新的体验。在挖掘资源时,如果再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让乡村旅游不只是简单的观光游玩,更是一场文化的深度体验。沛县安国镇刘邦店村,依托村内的泰山行宫遗址、高祖饮马井遗迹资源,打造文旅融合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汉文化的魅力,使村庄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传统村落博物馆”。“一村一韵”还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村庄在挖掘特色的过程中,将那些深藏于民间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古老传说等重新唤起,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核,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
“一村一韵”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大量游客,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行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种植养殖,而是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农业生产过程成为旅游体验项目,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事活动等都成为旅游资源,大大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吸引人才回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真正实现强村富民。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激活农产品消费市场,强调深化游购一体、办好乡村特色文体活动。“一村一韵”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显著的成效,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让乡村的特色得以彰显,让文化得以传承,让消费空间得以拓展,让农民得以增收。
实现“一村一韵”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引导,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投入。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积极开发“村BA”“村超”“村T”“村歌”“村播”等“村”字号创新文旅产品、项目。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人,是“一村一韵”模式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村民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一村一韵”模式产业发展中来,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