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让“丝瓜汤”只是一碗丝瓜汤
2025-09-14 07:3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柏丽娟  
1

“你这么凶是因为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吗?”

“喝点丝瓜汤降一下火气吧。”

“丝瓜丝瓜丝瓜汤。”

……

最近,各社交媒体平台上热度最高的网络梗,非“丝瓜汤”莫属。起因是博主@累子发布了一则搞笑视频,博主一人分饰母子两角,母亲不顾儿子的一再拒绝,重复回应“多喝丝瓜汤”,直到儿子情绪爆发,母亲立刻指责他肝火太旺,得喝点丝瓜汤,形成了一个荒诞的逻辑闭环。一时间,“我妈就是这样的”“把我家摄像头拆了”等共鸣塞满了评论区。

更神奇的是,网友们把“你就是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降火气”当作了万能公式,无论什么争议,只要搬出这句话,就能将争议转化为对对方的健康诊断,瞬间“扭转局势”,“武力值”直接拉满。也正因为此,关于“丝瓜汤”的二创内容越来越多,并延伸到各种应用场景,逐渐成了“丝瓜汤文学”,有了愈演愈烈的架势。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因为一碗“丝瓜汤”产生共鸣?实际上,“丝瓜汤”只是一个意象,它也可翻译成“多穿点”“少玩手机”“该找对象了”等一系列表述,有人将它总结为代际关系中略带强制性的关爱方式——一种“你要懂事,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孩子表达的是清晰的拒绝还是个性化的选择,最后都会用一碗丝瓜汤盖棺定论。而网友之所以能产生共鸣,或许是因为成长经历中那部分被忽视的情感诉求终于有人看见,渴望被倾听、被尊重的心情也终于有人理解。

虽然在网络语境里,“丝瓜汤”被当作情绪漠视和拒绝沟通的代名词,但在现实生活中,“丝瓜汤”并不能被一味地打上负面标签。仔细想想,大多数父母和孩子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两代人,彼此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同,表达爱与关心的方式自然也有可能不同。对父母而言,相比讨论他们不熟悉的社会热点和复杂的情绪困境,他们更习惯把爱融进最普通的衣食冷暖和作息习惯里。当然,这些表达如果被困在一成不变的话术中,“关心”就容易变成“控制”,即所谓的“爱的枷锁”。当这层“枷锁”落在孩子身上,误解和排斥也就接踵而至。

所以,“丝瓜汤”的本质问题应该在于如何让双方的爱更好地抵达彼此心里。或许,父母可以尝试迈出自己的“舒适区”,主动了解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简单要求他们遵循自己的生活经验活着。孩子们也需要学会在调侃和共鸣之外,寻找更健康、更有效的沟通路径,可以在向他们倾诉的过程中多一分耐心,也在面对唠叨时多一分理解。只有这样,清热解暑的丝瓜汤,才能只是一碗丝瓜汤而已。

(柏丽娟)

标签:
责编:陈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