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解压玩具之“毒”,如何解?
2025-09-11 17:4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罗鹏  
1

当孩子们捏着色彩斑斓的软泥,揉出泡泡或拉成细丝时,他们不会知道,这个号称“解压神器”的玩具里,竟藏着足以致命的硼砂。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的解压软泥安全问题,让无数家长心惊:起泡胶、水晶泥中含有的硼砂,对儿童而言仅需5克就可能致死。这则新闻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那些沉浸在“孩子玩得开心就好”的家长,有网友痛心疾首:“天呐,我居然今天又给孩子买了一套软泥,想想就可怕!”

软泥玩具的热销本不难理解。如今的孩子身处的成长环境,也难免会有种种挑战和压力,这也让一个能随手把玩、自由塑形的玩具成为“情绪出口”。而软泥玩具低成本、高趣味性,还能锻炼动手能力的特点,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成为校园里的“流行单品”也在意料之中。

然而,当市场被“流量”和“利润”裹挟,一切都变了味。短视频平台用“拉伸超1米”“起泡巨无霸”的噱头吸引孩子,却对玩具刺鼻的气味、模糊的成分视而不见;电商客服直言“成型水除了水就是硼砂”,却连一句“请勿误食”的提醒都没有;文具店老板明知是含有硼砂的“三无”产品,仍抱着“只要产品卖得好,其他并不在意”的心态向孩子推销……商家眼里只有开学季的供不应求,只算计着成本与利润,却把孩子的健康安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更令人忧心的是,乱象背后暴露的监管短板。尽管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消费警示、加大查处力度,但商家总能找到规避的“空子”。线下查得严,就转到线上用“硼砂粉”“凝胶剂”等模糊名称售卖;包装上标硼砂会被查,就干脆不标成分、虚构地址,甚至连检测报告都能造假……这些钻空子的操作,让家长很难精准甄别,谁能想到,孩子手里色彩绚丽的软泥,竟是贴着“三无”标签的“毒玩具”。

家长的认知盲区,也为“毒玩具”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间。有些家长只看到孩子玩玩具时的快乐,却忽视了刺鼻气味背后的安全隐患。面对“解压软泥玩具”这类新兴产品,更是难以分辨“成型水”的真实成分。这种信息差,让家长的“警惕心”难敌商家的“障眼法”,孩子手里的软泥自然就成了“毒玩具”的重灾区。

儿童成长的安全,从来都不是小事。从“毒奶粉”到如今的“毒玩具”,每一次曝光在拷问着企业的社会责任、监管的执行力度和家长的防护意识。也许,守住玩具安全的防线并不难。家长买玩具前多花半分钟,检查是否有3C认证、有无异味、零件是否牢固;监管部门多一份“较真”,加大对生产厂家、销售渠道的抽查力度,不让“毒玩具”有流通的机会;学校也可以多开展安全课,告诉孩子“有怪味的玩具不能玩”等,这些简单的行动,或许就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孩子手中的玩具,本该充满安全与快乐,而非隐藏着健康隐患。当“解压”变成“担惊受怕”,当“玩具”变成“毒具”,偷走的是孩子们安全和快乐的童年。或许,当每一个商家守住底线,监管在每个环节多一点严格,家长挑选玩具时多一份细心,才能让孩子在玩具的陪伴中,收获纯粹的快乐。

(罗鹏)

标签:
责编: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