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学季,多所高校的开学致辞火遍全网!与往年不同,今年多位大学校长、学者和校友的致辞,凭借接地气的表达、直击年轻人困惑而火出圈。北大哲学系主任的演讲被赞“封神”,清华校长借西南联大故事畅谈“抗挫力”,90后博导直言“笨功夫才是真正的捷径”——句句说到年轻人心坎里!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
千万别自我否定和怀疑
北大哲学系主任程乐松的开学致辞,让无数网友直言“像被当头点醒,瞬间通透了”。他没有搬弄晦涩的哲学概念,也没有堆砌抽象的理论框架,反而把目光对准了年轻人最切身的困境。
他在致辞里坦诚:“与其给大家一大堆的学术和学习建议,形成一个空洞且并无多大价值的‘共识’,还不如与大家说一些学术以外的生活经验。”
他说:
——“就我自己而言,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这个时代读哲学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学科的知识难度和持续学习的耐心,而是无处不在的质疑,特别是基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那种自以为是的精明带来的无知的傲慢。”
——“我给各位的建议是,即使没有专注读书,也不要像一个花蝴蝶一样出现在校园活动和社交的每一个场合,太多的选项与没有选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实际上,相对于不断涌向我们的无限丰富的不确定性,任何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和十分精密的算计在时间面前不仅是脆弱的,甚至是可笑和荒谬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来代替深入内心的反思,也不要用虚无缥缈的伟大前程来消磨投入当下的热情。”
——“生活的最大天敌,就是不自觉地陷入虚假的表演。——不是做自己,而是在表演别人眼中的自己”
——“如果可以在当下保持心灵平静,且在未来不反复懊恼和悔恨,那么任何一段时光都是值得的。陷入焦虑和懊恼且无法自拔,是我能够想象的、唯一浪费生命的方式。”
复旦大学校友代表王长田:
新闻没死,只是换了个马甲
“AI会抢新闻人的饭碗吗?”这是当下新闻学子最常问的问题。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新闻学院1988届校友、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一句话打破了这份焦虑:“新闻没死,只是换了个马甲。”他认为,AI能整理信息,却写不出有温度的故事;能抓取数据,却懂不了读者的共情——而这些,正是新闻人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能从新闻学院毕业,就别怀疑自己的底气。你们的底气不是新闻专业而是新闻思维。”
——“有人说新闻已死,我们这些人没用,我要说新闻没死,只不过换了一个马甲叫信息,而我们最擅长的正是处理信息。判断它、分析它、串联它、预测它、表述它、传播它,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社会的需求。即使在AI时代,我们也是最有价值的群体。”
西安交大校友代表樊登:
别把“迷茫”当坏事
作为西安交大1993级学长,校友代表、帆书APP创始人樊登回到母校时,没讲“成功学”,反而聊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迷茫,他想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学弟学妹:迷茫从不是坏事,它恰恰说明你在思考、在探索,而这正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的开始:
——“如果人生给我一次可以穿越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穿越回1993年的九月。因为大学四年一定是你人生最美好的四年。”
——“学习的悖论在于:给生活造成麻烦的,永远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但因为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所以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学它。”
——“在AI和搜索引擎的时代,任何学习方法都不能替代读书。因为读书能产生‘偶遇’,让我们突然遇到认知圈以外的问题。”
——“人生是幂次发展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函数。长期可能看不到变化,但一旦突破临界点,就会产生巨变。”
兰州大学90后“博导”葛龙:
多用“笨功夫”
兰州大学90后“博导”葛龙教授在开学致辞里鼓励新生,多用“笨功夫”,什么是“笨功夫”?就是在别人刷短视频时,你刷的是顶刊论文:
——“一个人的思路难免局限,但一群人的智慧却能照亮未知。”
——“什么是‘笨功夫’?就是在别人刷短视频时,你刷的是Nature、Science顶刊论文,别人在小组汇报敷衍了事时,你在反复打磨和演练你的汇报幻灯,别人在对导师提出的论文修改意见‘一键接受’时,你在逐字推敲用心体会其中的深意,请多一份‘死磕到底’的韧劲,和‘干中学’的勇气,多阅读、多请教、多讨论,吃一碗牛大,调整心情重新出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
从小事攒实力

提到开学寄语,人们总习惯听到“立大志、成大才”的号召,但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却把目光放在了“小事”上。他不强调空泛的理想,而是叮嘱新生从“积淀专业知识”“跨越学科边界”“践行责任担当”做起——卓越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慢慢生长:
——“希望大家向以钱学森学长为代表的交大先辈学习,不仅要牢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价值追求,在变革迭起的时代坚守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初心,更要把责任与使命付诸行动,践行‘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在赤诚奉献中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
用“求是”解迷茫

“我的知识还有独特性吗?我会被AI取代吗?”这是当下年轻人的共同焦虑。在浙江大学的开学致辞里,校长马琰铭给出了浙大人的答案——“求是精神”这个传家宝。他希望学子们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以身许国的抱负,在时代变革中找准自己的坐标,不被焦虑裹挟:
——“在这个‘一条指令全部搞定’的时代,我的知识、能力、素质还有独特性吗?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我想,面对这些困惑,浙大人应该有坚定的自信,因为我们有‘求是精神’这个‘传家宝’,这将使我们在崭新时代中,找准认清自我意义、担负时代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低头寻找“六便士”,抬头看向月亮

在知识爆炸、技术迭代的今天,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思考,不止于“谋生技能”。他在开学致辞中提醒学子:
——“人生在世,目的不单单在于低头寻找‘六便士’,同样需要抬头看向月亮。在物质生活之外,去想象和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去定义小我与大我,去审视个体与集体,去思考须臾与永恒。我们每一个人短短一生,自我奋斗之外,能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什么贡献?能为人类文明做出什么进步?又能为世界带来什么变化?这是西湖大学全体师生的共同求索。”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
读书读研读博与人生并不仅仅是攀登高峰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提醒大家更需要保持理论清醒和政治定力:
——“表面上我们容易被无孔不入的竞争让我们的身体在忙碌中被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容易被焦虑占领,热衷于在不确定性找寻确定性。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忘记了来时林中路的初心,把手段当目的,丧失了奋斗的价值和欣赏沿路风景的从容淡定,陷入迷惘之中。读书读研读博与人生并不仅仅是攀登高峰,其实还包括沿途的每一步风景和路边不起眼的每一朵小野花。”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期许,2025年开学季的这些致辞,更像一份“青春实用指南”——有人教你与迷茫共处,有人告诉你如何保持独特,有人提醒你“坚持”的意义。或许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身份,表达的角度不同,但核心始终一致:希望你在大学里,不慌不忙找方向,脚踏实地筑根基。那么,其中哪一句,最能打动此刻的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夏晓晨 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