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这位烈士,为何备受扬州宿迁两地共同追思?
2025-09-11 12:0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晨  
1

9月以来,位于扬州市广陵区旌忠巷33号平民中学旧址的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又迎来了一批批前来追思缅怀江上青烈士的中小学师生。1937年,26岁的江上青正是站在这里的讲台上,用一篇《卢沟晓月》表达了抗日激情。

下周末,“苏超”宿迁与扬州的比赛将在宿迁举行。很多扬州人不知道的是,远在宿迁的泗洪县烈士陵园内,也有一座江上青烈士纪念馆,并且那里正是江上青烈士长眠之地。借这次宿迁主场办赛的机会,来自江上青烈士家乡的扬州球迷可前往追思缅怀。

在扬州,他是时代的进步青年

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所在的旌忠巷,如今已是蜚声全国的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陈列馆这栋中西合璧的青砖红窗小洋房,原是扬州私立平民中学旧址,江上青曾在此担任国文教员。他利用三尺讲台,言传身教,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

扬州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 张晨 摄

江上青1911年4月出生在扬州江都的一个中医世家,原名江世侯。其父江石溪行医乡里,颇有声望,曾经帮助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开通苏北内河航线,并一度在张謇创办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任职。江石溪具有爱国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1927年,江上青考入南通中学,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夏,江上青转入扬州中学,同年冬因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1929年7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上海“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29年12月,江上青在上海参加党组织的秘密会议时再次被捕。经党组织和其父好友的营救,1930年冬江上青第二次出狱,但他对革命仍旧充满信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江上青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前进曲——东三省事件》。这首诗在当时曾广为流传,唤醒了民众、鼓舞了抗日斗志。1935年7月至1937年,江上青在扬州平民中学任教,期间和于在春、王石城、顾民元等人发起创办《写作与阅读》杂志,江上青既是杂志的主要撰稿人,又是杂志的编辑及发行人。这份杂志对推动教学改革、启迪青少年爱国热情产生了很大影响。

扬州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 张晨 摄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江上青撰写发表长篇散文诗《卢沟晓月》,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此后不久,平民中学即宣布解散,许多师生受江上青影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队伍,投身革命。江上青等人则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江文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斗争。江文团所走过的红色路线沿长江向西蜿蜒,辗转苏皖豫鄂4省17县,行程1000多千米。为鼓舞团员们的士气,江上青作词创作了江文团团歌,歌词这样写道:我们爬过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越过一条河,又是一条河……要举起抗战的旗帜,要掀起抗战的巨波,要燃起抗战的烽火……

在皖东北,他是我党的优秀干部

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部长张劲夫代表党组织,决定成立皖东北特别支部,任命江上青任特支书记,派他带领一批共产党员到皖东北开展工作,与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第五游击纵队司令盛子瑾建立统一战线,负责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准备工作。到达皖东北后,江上青先后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泗洪县烈士陵园内江上青同志之墓。孙旭晖 摄

在皖东北,江上青等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推动创办皖东北军政干校。他亲自编写教材,为军政干校学员讲课、作报告,在学员中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干部。他推动创办《皖东北日报》和抗日文化服务社,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积极发展党的组织,推动建立和壮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这些都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经过党组织和江上青的艰苦努力,皖东北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抗日救亡局面。

皖东北抗日形势的发展,让国民党顽固派极为恐慌,他们加大了对皖东北的破坏和捣乱。日本侵略者也加紧对皖东北地方反动势力的拉拢和勾结,企图破坏皖东北的抗日局面。

泗洪江上青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的江上青手稿。孙旭晖 摄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特委成立后,积极协助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兼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主任张爱萍等,进一步推动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1939年8月29日,江上青在协助张爱萍等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后,与盛子瑾等率部返回司令部,途中遭地主武装伏击,在安徽泗县小湾村壮烈牺牲。扬州江上青烈士史料陈列馆中陈列着一张“江上青牺牲处”的图片,他牺牲时,身中数弹,遗体被抛入河中,随着河流飘至濉河边,而他当时才28岁。

英烈永垂,浩气长存

如今,在泗洪县烈士陵园内,张爱萍题写墓碑的江上青同志之墓,于苍松翠柏间庄严矗立。陵园内的江上青烈士纪念馆展厅中央,黑白照片中的江上青烈士,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热忱,缅怀者依旧能从他的眼眸中,清晰感受到烈士对民族解放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牵挂,以及为理想信念不惜抛洒热血的无畏担当与赤子情怀。

江上青像。

江上青烈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扬州、皖东北等地播撒下抗日的火种,为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崇高理想和不朽业绩将永载青史,永远激励后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标签:
责编: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