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到高校新生开学季。走过十年寒窗,青年学生来到人生又一个重要关口,大学的路该怎么走,四年的生活该怎么过,如何让青春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量?这是每一个学子都应思考的问题、答好的考卷。本报今起推出“开学季·评论员想对你说”系列评论,从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自知、自信、自爱、自省、自励十个维度,和大学新生谈谈心,衷心期待莘莘学子乘风破浪,再接再厉,开启自我成长的无限可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自己来学!自己来教育自己!只要永久努力绝不懈怠,一切应该学的东西还是可以学得好好的……”
这是夏丏尊写给自己的话。夏丏尊年轻时入过东京弘文学院等不少学校,但因交不起学费等原因,始终未曾在学校里拿过毕业文凭。他后来能够成为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与陈望道等人一同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四大金刚”,完全是靠坚韧不拔、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自学。这几句话,放到今天也不过时。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而是学会如何学习。
自学可以明理,自学使人成才。要想求得知识,自学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富兰克林只读过两年小学,12岁进印刷厂当徒工,从阅读自己印刷的书开始,逐渐踏入科学之门,成为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以中文、历史双百分考入清华,凭借惊人的自学能力,从物理小白成长为一代力学大师;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贫辍学,却通过自学数学成为世界级数学家。细数历史上的名人和伟人,各有各的伟大之处,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自学,勤奋好学,其成功之路就是自我学习之路。
今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大大提升。一位化学家每周阅读40小时,仅浏览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有关化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就要48年。同时,人类知识迭代更新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有人测算,19世纪,人类的知识量大约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则缩短为30年,到20世纪80年代只需3—5年。与此对应的是,许多工作岗位也随之消失。据统计,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短时间内8000多个原有工种消失,同时出现6000多个新工种。可以说,在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刚需”,信息爆炸的时代,最保险的本领是“学会自学”。
有观点认为,“以后插个芯片,知识就能进入大脑”;也有人质疑,“有了AI,还需要学习吗?”这恰恰是一种误解。学习知识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让思维得到锻炼,让能力得以提升,让智慧得以增长。AI虽能快速解答,但机械的“知识投喂”无法培养真正的智慧。AI时代,自学的重要性不仅没有下降,相反更加凸显,需要自学的知识更加多元多样。
自学的最高境界,是从“学会”走向“会学”。这意味着不仅要掌握知识本身,更要理解知识背后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过程。通过自学,我们获得的不仅是技能证书,更是一种能够迁移到任何领域的元能力——如何快速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如何拆解复杂问题,如何持续自我更新。对大学新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获取真正的知识和能力;二要不耻下问,在自学中多问好问,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三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重方法,力争事半功倍,不断提高自学效率。
开学季,也是思考学习本质的宝贵契机。最好的教育最终指向自我教育,真正的学习最终走向自主学习。期待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勇气和能力,让学习成为一生的事业,在不断延展的人生半径里,遇见更广阔的世界和更优秀的自己。(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