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事关长远、事业宏阔。
9月9日至10日,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委员们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为题,积极建言资政,为高水平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智慧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任务,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文章。
眼下,江苏智造转型升级蹄疾步稳。在民革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奚爱国看来,应用场景的创新、落地和推广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他建议,将工业AI标杆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作为新型工业化突破点,加强靶向政策牵引,扩大关键要素供给,完善推广应用生态,建设有引领效应、可复制推广的标杆应用场景。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具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实力和底气。”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冯泉建议,构建全链条人才培育与创新融合体系,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多层次协同创新要素保障网络,强化具有应对国际风险能力的产业链支撑,协同推进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汽车产业是可以快速落地覆盖延展到新领域的‘融合终端’产业。汽车的智能化可以渗透、横向跃迁到其他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周晓敏建议,重视发展具有“融合终端”性质的智能汽车产业集群,聚焦“驾舱融合及整车中央计算平台”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智能汽车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实现各产业技术与资源互补。
“产业集群地理集中度高、产业关联性强,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绝佳‘试验场’和‘加速器’。”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傅阳建议,推动创新需求向研发活动精准传导,提高创新策源效果,注重从产业集群发展中凝炼研究任务,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以产业集群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省工商联副主席、省政协副秘书长胡明建议,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两大关键环节提高企业培育效率,部门联动协同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江苏省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与协同发展指引》,推动我省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再上新台阶。
当前,数字经济正深度赋能各行各业发展。“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强省和科教资源大省,要立足自身禀赋,以创新驱动筑基、数实融合赋能、全域协同推进为核心路径,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民革扬州市委会主委、扬州市司法局副局长丁玉祥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体系,构建多层次产业集群体系,梯度提升企业数智水平,拓展融合应用新空间。
深入转变发展方式
交流讨论中,委员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建议深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使规划编制和实施更好落实中央要求、体现江苏特色、符合发展规律。
概念验证是判断研究成果或创新想法能否形成产品、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重要环节。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建议,强化概念验证中心市场导向,与龙头企业、高新园区等协同发力,构建多元资金支持体系,培养打造专业概念验证团队,强化产业协同,打通市场转化通道,促进我省概念验证中心持续发展。
“科研人员擅长研发,却不谙熟市场规则和资本运作;企业渴求技术升级却难以精准识别和获取所需成果。”南京巨鲨医疗科技董事长、省总商会副会长王卫建议,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省级权威认证与执业标准体系,创新技术经纪人培育与引进机制,构建市场化服务生态,助力企业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电力系统建设面临新挑战。”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建议,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聚焦源网荷储协同布局、电网结构优化与安全运行等重点方向,强化统筹规划、优化电网结构,加快补齐灵活性资源短板,深化电力市场机制改革,保障我省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重要阶段。盐城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羊维达建议,更好统筹近海与深远海风电开发、新能源布局与产业布局、新能源发电与储能布局,拓展绿色能源消纳新场景,健全能源安全保供新机制,统筹推进我省海上绿色能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如何推动枢纽“流量”更多转化为经济增量?徐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强建议,全面对接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全省交通规划,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发展“公铁水”“海江河”多式联运,加快全省交通运输“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
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城市更新对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余珽建议,强化全局谋划,探索出台《江苏城市更新实施工作条例》,明确各参与主体职责定位,建立多模态城市更新管理和政策体系,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先行先试开展实践探索,多方协同共同推动我省高质量城市更新。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建良建议,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增强城市枢纽功能,统筹规划城乡交通、物流、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护,深化南北挂钩协作,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服务及保障差距,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园区和产业强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统筹做好废弃物循环利用,协同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有重要意义。”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丽敏建议,针对危险废物、工业固废等领域非法倾倒行为深入开展治理行动,推进废弃物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大宗低值废弃物协同资源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当前我省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需要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致公党泰州市总支主委、泰州市副市长周小慧建议,聚焦产业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聚焦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供给;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强化就业供需调研和人岗匹配。
面对即将展开的“十五五”宏伟画卷,委员们信心满满,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高质量履职答卷助推“十四五”收好官、“十五五”开好局,把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