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本周末,“苏超”第十一轮扬州队将在主场迎来南通队,就像千百年前一样,扬州盐商们在通扬运河岸边迎接他们的“财神”——来自南通盐场的盐船靠岸。通扬运河,对于扬州来说是盐利之纽带,对于南通来说则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崛起的奠基之石。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南通在近代崛起的地理区位原因,是得了江海交汇的便利。殊不知,当年同得江海交汇便利的还有南岸的上海,而作为最重要的内生因素,通扬运河才是南通能在近代崛起的真正原因。

通扬运河,是扬州到南通之间的一条东西向运河。这条拥有超过2000年历史的古运河,始凿于西汉,全长159公里,古代主要用于运盐,是中国最早的盐运河。它西起扬州湾头镇,途经江都宜陵、泰州、姜堰、海安、如皋,最终抵达南通。
“邗沟大王庙在官河旁,正位为吴王夫差像,副位为汉吴王濞像。此今之运河自江入淮之道也。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蟠溪,此吴王濞所开之河,今运盐道也。”这段来自清代李斗著《扬州画舫录》中的记载,记述了通扬运河的由来。吴王刘濞当年招募流民,在今南通沿海地区煮海为盐。为了将这些盐运往当年吴国的治所广陵(今扬州),于是开挖了这盐河。唐末盐河延伸至南通。宋代以后称“上官运盐河 / 南官运河”。清末,实业家张謇将盐河定名为 “通扬运河”。
通扬运河对南通地区的带动作用有多大?因为当时吴国既有铸币权,又能煮盐获利,刘濞免除了吴国全民的赋税,所以这条通扬运河开通后,迅速带动了沿线和南通地区盐业人口的聚集,除了大陆上的如皋、海安等地,连唐代以前还是海中沙洲的胡逗洲(今南通市区)、扶海洲(今南通如东),也逐渐聚集了盐业人口。

到了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繁盛,南通地区成为淮南盐区的核心产地。明代嘉靖时期,南通地区的盐场数量达到峰值,被称为“上十场”,年产盐约12 万吨。到清代乾隆后,南通地区盐场称“通属九场”,到嘉庆年间年总产量约10万吨,约占淮南盐区总产量的30%。
南通很多盐场历史悠久,有的从宋代就已经得名,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吕四场、余庆场、金沙场、西亭场、石港场、马塘场、掘港场、丰利场等。这些盐场之间,从北宋时期也开挖了运盐河道进行串联,以方便盐粒归仓,这条运盐河便被称为“串场河”。串场河南起南通海安接通扬运河,北至盐城阜宁入射阳河,串起的是整个淮南盐区所有的盐场,史有沿河“三十六场”之说。
于是从淮南盐区到扬州分销枢纽就有了一条成熟的盐运路线,先经串场河,北起盐城阜宁,向南经建湖、盐城、大丰、东台至南通海安,各盐场盐斤归集后装船进入通扬运河,由此西行至扬州审验、课税,最终在仪征解捆入江,行销皖赣湘鄂四个内地口岸。

然而,清中叶后,因长江改道、海岸东迁等各种因素,南通地区的盐场很多出现了坍荡、卤薄等情况,盐产量大幅下降,主产区的地位逐渐被淮北的连云港等地替代。于是,近代南通地区率先发起了“废灶兴垦”运动,即将盐场复垦,种植棉花等当时的经济作物。随着资本的转向,通扬运河的作用也开始出现了变化。
如今南通市北的唐闸古镇,被誉为“中国近代遗存第一镇”,而南闸的兴起就依赖于流经的通扬运河。唐闸,因明代唐姓士绅在通扬运河上建闸而得名。1895年,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看中唐闸在通扬运河和长江之间的水运地理优势,在此创建大型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并在通扬运河岸边建起了大生码头。一时间,纱厂原料棉花可以从盐城、淮安等地经通扬运河运抵唐闸,纱、布等产品则可经通扬运河西运至扬州、南京,或转长江运往上海、苏州,再分销全国。

大生纱厂的成功,让张謇看到了工厂选址的优势。以纱厂为轴心,张謇又在通扬运河边布局了大生副厂、资生铁厂、广生油厂,以及磨面、蚕桑等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由此,唐闸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形成了“唐闸工业区”。而通扬运河实则成为张謇兴办实业的“生命线”,其水运通达效率直接决定了实业集群的成败。
与此同时,张謇还在唐闸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利用通扬运河黄金河道,经营内河航运,开苏中苏北水利航运的先河。公司以运河为航线核心,开通南通至扬州、泰州的客货班轮,让运河成为南通连接苏北腹地的“经济动脉”。而这条航线的开通还得益于一位扬州人的鼎力相助。1913年,张謇打算开辟内河航线,却遭到扬泰两地盐运商的阻挠,有政府官员把扬州人江石溪引荐给了张謇,请他出面调停。江石溪是扬州当地一位名医,医名闻达乡里很有威望,辛亥革命后,江石溪在江都仙女庙内河轮船公司任职。江石溪一经出面,调停即成。1915年,张謇还聘请江石溪担任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协理,专门负责处理扬州方面的事务。

不仅于此,张謇还以通扬运河为关键联络线,塑造了南通老城、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区、狼山游览区“一城三镇”的近代南通城市格局。唐闸工业区靠通扬运河承接原料与输出商品;天生港经通扬运河与唐闸连通,实现“运河+长江”的联运;南通老城与唐闸、天生港通过通扬运河部分河段形成交通闭环,让分散的功能区整合为有机整体,这是南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核心空间基础。张謇还沿通扬运河修建了大量道路、桥梁,以及配套的仓储、码头,直接推动了沿线集镇的商业化,也间接带动了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加速了南通城市功能的近代化。
历经百年沧桑,通扬运河周边的这些历史遗产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幻化成现代南通的文化产业园。如今通扬运河边的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古旧的车间内是一家家公共艺术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视频创作基地,工业记忆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生。通扬运河,如今依旧滋养着南通的新兴产业萌芽、成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