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秘密交通线:送陈毅过运河,开辟“通往延安的路”
2025-09-05 10:0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涛  
1

编者按:

这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支以“运河”命名的部队——运河支队。

他们“出身”特别:土生土长的运河儿女化身战士,保卫运河,保卫家园,是“人民江山”的典型写照。战场特别:以京杭大运河为轴驰骋苏鲁两地,在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三方“夹击”中神勇作战,成为连接华中华北敌后战场隐秘而重要的力量。运河支队曾先后隶属于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新四军四师,陈毅称赞:“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罗荣桓评价其“敢于在日本兵头上跳舞”。

他们与铁道游击队并肩作战,故事却长期散落。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吾家吾国 大河奔流——探寻运河支队抗战路”系列融媒报道。记者和大学生组成寻访团重走历史现场,首次披露众多不为人知的内容,显影历史细节里的传奇,以新时代青年视角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那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反抗侵略的决心、不畏牺牲的勇气、不容忘却的面孔再一次拨动人们的心弦。

80多年前,护送陈毅过运河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是运河支队历史上的传奇。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许阳村到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西界沟村,行程百余里,陈毅一行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故事?运河支队寻访团在炎炎烈日下重走当年护送路,寻访当事人后代,核实关键细节,一条秘密交通线在实地考察中愈发清晰。而历史细节的丰富,愈发凸显了运河支队的无畏担当与斗争智慧。

抗战期间,运河支队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护送了上千名人员往来于华中、华北和延安。如果没有路,那就辟出一条路。面对强大敌人,面对艰难困苦,运河支队的指战员正是以这样的精神“无中生有”,在无路之处辟通途。

华中抗日根据地通往延安秘密交通线要图(运河支队护送路段)

化身“张处长”,陈毅来到北许阳

寻访团重走护送之路的起点,是一棵枣树下。

1943121日拂晓前,邳睢铜军分区司令赵汇川带着一个连护送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来到北许阳村(今许阳村)——运河支队指挥部所在地。当地老百姓说,当年陈毅骑的小驴骡就拴在这棵枣树上。

陈毅是秘密离开新四军军部的,此次行程严格保密,他的代号是“张处长”。时任运河支队副支队长的邵剑秋当天上午见到了陈毅,多年以后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我仔细看看军长,他大约四十岁,戴一顶线帽,穿着长袍,罩了件灰色大褂,身体健壮,和蔼可亲……单从他化装的外表看,真像个文人学者、大学教授。”

抵达北许阳村后,陈毅立刻隐蔽到村民赵连佩家休息。寻访团找到了赵连佩的孙子赵喜贵,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当年的老宅边。那里原本是一处宽敞的院落,正中三间堂屋,东西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如今,石头砌成的墙体依然保存完好,墙头爬满绿色藤蔓,整个院落充满了历史沧桑。

陈毅在北许阳村(今许阳村)借宿的房屋

陈毅当年为何被安排在赵家借宿?赵喜贵告诉寻访团,“赵家比较可靠”,因为爷爷有族侄参加了运河支队。另外,这个院子当年位于村子的东北角,位置偏僻,屋后还有一条小河作为屏障,便于警戒和紧急撤退。

赵家人几年之后才知道借宿的是大名鼎鼎的陈毅。赵喜贵说:“爷爷说过,陈毅和衣躺了五六个钟头,就起身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嘱咐‘不要送,免得惊动邻里’。”

陈毅在北许阳村召见了运河支队政委纪华等人,并谆谆嘱托:“从华中到延安的交通线只有这一条了,你们要好好坚持住。”

陈毅原本打算在北许阳村休息一天,但运河支队突然接到情报称,贾汪据点的日军在增兵。担心敌情有变,支队领导人建议陈毅立即启程。陈毅爽快地接受了建议说:“敌变我变嘛!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中的常事。”

许阳村运河支队指挥部旧址

当天下午三点,纪华、邵剑秋和运河支队副政委童邱龙率队护送陈毅从北许阳村出发。陈毅的随行人员只有干部、警卫员和饲养员各一人,此外还有一头可驮行李又可骑乘的棕色小驴骡。陈毅一行接下来的一路安危,全都托付给运河支队。

小小黄丘山套,连着大延安

沿着陈毅一行当年的行进路线,寻访团从许阳村进入黄丘山套。当年陈毅途经的山间小路经常出现无法通行的“断头路”,如今,山间已经修起了通行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小路变大路,80年来黄丘山套的路越走越宽。

如今的黄丘山套

童邱龙是唯一全程护送陈毅的支队领导,他在回忆文章里讲到一个细节:日落时分,陈毅一行在黄丘山套的鹿荒村外坡地上休息,大家告诉陈毅黄丘山套藏龙卧虎,历代出了不少英雄豪杰。陈毅指着战士们说:“现在这里也藏着真龙真虎,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

陈毅专门提到新四军,一个重要原因是运河支队已从八路军一一五师转隶新四军四师,转隶的主要原因,正是为了开辟并保护秘密交通线。

一同寻访的徐州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党支部书记胡军英告诉寻访团,这条秘密交通线开通之前,从华中到延安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从盐城新四军军部北上越过陇海线,到达山东滨海区,再经鲁南抱犊崮山区越过微山湖进入冀鲁豫区;一条是从盐(城)阜(宁)区乘木帆船从海上经过连云港到山东滨海区登陆。这两条路不仅遥远曲折,而且危险重重,新四军师参谋长彭雄和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人就因为在海上遭遇日军巡逻艇而牺牲。国民党派人冒充田守尧潜入延安,准备在接受毛泽东接见时行刺,所幸假田守尧在接见前两天被识破,才没有酿成大祸。

1942年起,大批干部前往延安参加整风,开辟更加安全的秘密交通线迫在眉睫。当年底,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调查研究室教育科长奚原奉命到徐州地区调研,运河支队支队长胡大勋等人与其多次交谈,建议从华中去延安可以经由运河支队活动区域,再进入微山湖,同时运河支队从八路军转隶新四军,以便更好打通陇海铁路南北,保护秘密交通线。经过反复论证和实地考察,19439月中旬,这条秘密交通线正式启用,从此小小的黄丘山套,连接着大延安。10月,运河支队正式改隶至淮北邳睢铜地委,改名为峄滕铜邳总队,仍被称为运河支队。保护这条秘密交通线正常转运,是运河支队的重要职责。

油画《一条通往延安的路》

一路惊心动魄,一夜已成传奇

行进途中,寻访团特意来到了枣庄市台儿庄区杜安村。这里是北出黄丘山套的山口,当年是黄丘山套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交界处,距离日军唐庄据点不到两里地,一旦走漏风声将给陈毅一行带来灭顶之灾。

为确保安全,一同担任护送任务的运河支队农民大队副大队长丁瑞庭带人先行一步控制了杜安集(今杜安村),陈毅一行随后赶到,悄无声息地在此稍事休息,继续北上。

一路往北,这支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行在敌人据点之间,来到了大运河边。运河冬季水量小,一行人来到津浦铁路日军韩庄车站据点东侧不远处,在德胜庄附近选择水浅的地方涉水过河。深夜里,韩庄车站和运河铁路桥上日军据点的探照灯来回照射,却对正在发生的大事一无所知。

德胜庄附近的韩庄运河

涉水过河后已是子夜,残月在天,冰霜铺地,在常埠桥村口休息时,战士们单薄的便衣上已经结了白花花的寒霜,大家找了间空房生火取暖。陈毅对大家说:“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抗战胜利后,我们都要穿军装,穿得厚厚的……”一名战士听得入神,棉裤被溅出的火星烧了个洞还不知道,陈毅帮他捻灭了火星问他会不会补衣服,当听到“会”的回答后,他说:“我们的手既会拿枪打仗,又会穿针引线缝补衣服,这才是全才哩!”陈毅的亲切和诙谐,让大家在寒夜里如沐春风,也舒缓了通过敌占区的紧张气氛。

运河支队寻访团在西界沟村采访村民刘冬建

休息了半个小时,队伍继续前进,终于在凌晨两点安全抵达距津浦路日军据点沙沟车站东侧仅有三四千米的西界沟村,这是运河支队护送的终点,接下来将由铁道游击队等队伍护送陈毅越过津浦铁路,渡过微山湖到达湖西地区继续行程。在微山湖上,陈毅写下《过微山湖》:

横越江淮七百里,

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

残月扁舟入画图。

“鲁南峰影嵯峨甚”描绘的就是黄丘山套山势连绵的景色,诗中丝毫不提一路的艰辛和危险,字里行间透露着革命者的豪迈与自信。

开辟并守护秘密交通线,是运河支队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运河支队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护送了上千名党政机关干部往来于华中、华北和延安,还把许多从敌占区获得的医药、枪支弹药等重要物资送往延安,运河支队的战士们自豪地说,这条交通线是“通往延安的路”。

80年沧桑巨变,当年被日寇铁蹄践踏的田野,今天已经成为美丽乡村。运河两岸的枪声成为遥远的历史,青山依旧在,大河永铭记。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监制:杭春燕

策划:王晓映 王宏伟 朱威

统筹:蔡炜 成岗 薛澄

采写:张涛

文案:虞越

出镜:林惠虹

拍摄:王悦谋 张俊哲 费念渠

剪辑、后期:刘畅方达

美编:郑玲玲

审校:韦伟 金勇


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

出品: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

联合出品: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鸣谢:大众日报、徐州市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

标签:
责编: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