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汉忠
在黄海之滨的海门东灶港,历史上曾有个叫小街的小集镇,镇上有一朱姓老板开了家饭店,人称朱家饭店。抗日战争时期,朱家饭店传到掌门人朱寡妇手里。朱寡妇人缘极好,办事精明能干,处世八面玲珑。不仅饭店生意红红火火,而且积极投身革命,为我党和战斗在苏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传递情报、护送人员,成了我党的一个秘密交通站,尤其还促成我东南警卫团在小街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史称“朱家饭店战斗”。
故乡土地上的这个传奇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并驱使着我走近小街,走近那残留着血色记忆的朱家饭店。我沿着通吕运河蜿蜒的堤岸,寻到黄海之滨友谊村北侧的那片被称为小街遗址的地方时,小镇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块水泥浇筑的褐色纪念碑矗立在田野上。我走近纪念碑,一行大字跃入眼帘:“朱家饭店战斗纪念地”。纪念碑下方,镌刻着一段简单的文字,叙述了战斗的经过。它告诉我,就在这冰凉的纪念碑下,埋藏着一段悲壮往事。
我被震颤了,这难道就是那个被称为小街的地方吗?当年繁华的街道在哪?闻名遐迩的朱家饭店在哪?街面上的海鲜铺、豆腐坊、百货摊、剃头店在哪?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吆喝声呢?
我四处寻觅朱寡妇等革命者当年留下的足迹。这座小镇,曾经是对敌斗争的前沿,镇上的朱家饭店是我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许多有关日伪军动向的情报从这里传出。人们常常看到,小街北侧的朱家饭店门口,满脸挂笑的朱寡妇刚刚送走一群客人,又迎进两位客商打扮的外乡人。“有包间吗?要最好的。”“有,楼上请!”“要桂花米酒,最好的!”“来了,桂花酒一壶!”几句简单的对话,朱寡妇已明白对方身份。很快,一份情报从这里传递出去,三两天后,隔壁小镇或县城里,定会传来一个胜利的捷报。村里的老人告诉我,朱家饭店的老板娘像沙家浜的阿庆嫂。有一次,一名被日伪军追杀的交通员躲进小街,朱寡妇情急生智,为他换上饭店伙计的衣衫,又前遮后挡,假意给搜查的鬼子敬烟泡茶,竟骗过了敌人。抗战年间,她冒着巨大风险,不知为我党我军传递了多少情报。也不知她凭机智和聪颖,转移和掩护了多少地下党同志和新四军官兵。这需要多么崇高的情怀和怎样坚贞的信念!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人民。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敌人。
我俯下身子,轻轻擦拭纪念碑上的浮尘,简短的文字描述,无法掩饰这场战斗的惨烈。1944年8月的一天,新四军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和政委鲍志椿率一个连兵力,在小街上的朱家饭店设伏迎敌。战斗计划的拟订,源于朱寡妇传递出来的一份情报,两名伪军官喝醉酒后吐露的消息。果然,这一天,日军指挥官渡边领四五十名日伪军前来“清乡”,小街是他们重点清剿的目标。也许,日军以为这里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于是,他们大摇大摆窜到小街。见日伪军突袭,小街上行人四散奔逃,鬼子径直向店面最大的朱家饭店冲过去。没想到,还没进门,“哒、哒、哒”,迎面射来一排炽热的弹丸,奔在前面举着膏药旗的鬼子应声倒地。敌伪军随即还击,他们仗着装备优势,疯狂向朱家饭店冲击。枪声、杀声和手榴弹爆炸声不绝于耳。一名新四军机枪手倒下了,另一名战士立即顶上。机枪再次咆哮,一排排子弹飞向敌人。这场战斗,十几个鬼子连同指挥官渡边被击毙,30多个伪军被生擒,还缴获了机枪、掷弹筒和长短枪14支。
这场后来被称为“朱家饭店战斗”的歼灭战,极大地鼓舞了启海地区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斗争热忱。但小街却招致了敌人疯狂的报复。几天后,一场血腥的屠杀和惨烈的大火,把昔日热闹异常的小街化为灰烬。民兵队长单小桃等10多位乡亲被残酷杀害,朱家饭店掌柜朱寡妇也从此失踪。面对满目疮痍,小街人没有哭泣,更没有屈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扛起手中的钢枪,继续投入血与火的战斗,小街人要向侵略者讨还血债。
一年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小街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他们在小街的废墟上,在牺牲烈士的墓前,摆上一件件供品,斟上醇香的米酒。不知谁,还点燃了一堆堆纸钱,黑色的纸蝶在小街上空飞舞。我们的人民,用最古老的方式,告慰长眠地下的英灵。
“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为纪念小街昨天的战斗岁月,当地政府在朱家饭店旧址立碑纪念,昭示后人。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开展了“昨天小街先辈前赴后继奋身斗敌顽,今日故乡人民传承光荣同圆中国梦”活动,一批又一批乡镇干部、当地村民和中小学生,来到小街遗址,聚集在纪念碑前,追忆先辈事迹,告慰长眠地下的先烈。让小街人感到欣慰的是,先辈们当年浴血奋战并为此付出巨大牺牲的故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海门的重要港口,如今已并入海门港新区,成为海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昔日垦区,如今园区,明日城区”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如此,小街的先辈们也可以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