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泰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学校领导和家长陪餐基本规范(试行)》正式实施,明确了陪餐人员的职责、反馈流程及问题解决机制,确保每一个发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和整改,并规定餐费自理并要记录口感。
孩子在校用餐吃什么、能否吃饱、营养够不够、味道好不好,牵动无数家长的心。尽管上级许多文件要求推行学校领导和家长陪餐,但实际执行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应付和流于形式的问题。有的校领导仅简单签字拍照上传,家长参与度低;实效性不强,陪餐记录笼统,对食材质量、加工流程等关键环节检查不细,整改跟踪不力;缺乏反馈机制,陪餐意见未被纳入学校决策,缺乏定期分析和系统性改进措施,致使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泰州市全国率先出台中小学领导和家长陪餐基本规范,就是为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家长陪餐的应有作用,又不过多增加中小学领导和家长的负担,通过硬性要求破解陪餐制度“走过场”难题。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参与,让校园食品安全从“学校单方负责”转变为“家校共同守护”。过去,部分学校食堂存在菜品单一、卫生细节不到位等问题,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过食品安全隐患,家长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如今,家长和校领导一起陪餐后可直接反馈意见,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促使学校食堂不断改进。更重要的是,制度本身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学校必须更加重视食材采购、加工流程、膳食营养等环节,因为每一道工序都可能接受校领导和家长的“现场检验”。
校领导和家长陪餐制的意义,远不止于食品安全本身。它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更理解学校的管理难度,也让学校更贴近家庭的实际需求。当家长坐在孩子的餐桌前,品尝着同样的饭菜,感受到的不仅是对食品安全的放心,更是对孩子校园生活的深度参与。这种“舌尖上的共治”,为校园食品安全系上了多重“保险绳”,更让教育的温度在每一餐的烟火气中悄然传递。
9月1日,泰州市凤凰艺术学校校长朱涛参与了食材的验收工作,查看了青菜的绿翠、包菜的紧实、牛肉的质检证明以及臀肉的新鲜度等。在他看来,与家长同桌共食,品尝完全相同的饭菜,大家畅聊的不仅是菜品的咸淡,更是孩子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这不仅是监督餐食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倾听学生心声、增进家校互信的宝贵渠道。家长们透过这顿饭,看到了学校的透明与真诚。“饭量大的可随意加菜加饭”,不仅解决了生长发育期学生可能存在的“吃不饱”问题,更传递了学校“以生为本”的温暖情怀。这种人性化的服务,消除了学生的顾虑,让他们可以安心、放开地用餐。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可口的饭菜、均衡的营养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让学生开心、家长舒心、领导放心的校园餐完整体验。
校领导和家长陪餐,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们就餐礼仪、节约习惯的养成。学生们看到校长、老师、家长在身边一同用餐,感受到的是平等与关怀。这种“零距离”的陪伴,无形中消弭了隔阂,凝聚了共识。在陪餐过程中,校长、老师、家长的言行都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让他们深刻理解到粮食的珍贵以及爱惜粮食的重要性。许多家长都表示,通过陪餐活动,他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独立,也为今后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的刘正芹表示,教育的真谛,其实就是用心做好每一件温暖的小事。就像那把不再颤抖的饭勺,食堂菜谱里番茄炒鸡蛋出现的频率增加了……都在悄悄告诉孩子们:你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赵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