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网消息,财政部门户网站发布“财政部关于六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这些案例涉及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土地一级开发、市政道路建设、拆迁安置等项目,均是地方政府借助国企城投等平台公司,指示或暗示其以垫资、举债、代缴等方式,承担本应由财政保障的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其中有地方因城市更新,新增隐性债务规模超600亿元,数额之大,触目惊心。
此类现象并非个例,需引起高度警惕。债务具有两面性,适度举债谋发展并无不妥,但若不顾地方财政实际承载能力,以各种形式乱铺摊子,过度举债、盲目举债,便是在饮鸩止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然而,依旧有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突破政企权责边界,规避债务监管规则。如此淡漠的纪律意识与底线思维,从根子上看仍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
治病必求于本。领导干部对“政绩为谁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认识,反映其从政的价值取向和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思维方式。一旦政绩观出现偏差,就会滋生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实际工作中,个别干部党性修养匮乏、政治意识淡薄、能力本领不足,受“晋升焦虑”驱动,热衷于放大短期效益的“速成策略”,将公共权力当作个人意志的“专属品”,以“政绩冲动”代替民主决策,不顾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违背规律,盲目举债上项目。许多大手笔、大动作、大动静看似热火朝天,最终却沦为低端化、同质化的产业烂摊子,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被破坏,形成的低效产能和沉没成本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通报警示我们,城市谋发展必须控制债务规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和统筹协调。这意味,过去靠举债来推动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将被淘汰,唯有持有“人民至上、可持续发展、求真务实、精进求微、着眼全局”政绩观者,方能行稳致远。
为此,必须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让领导干部无心为政绩举债。考评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各地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若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十分容易带来内卷式竞争,可能诱使部分干部“即使借债也得上”。不如分组分类动态考核,将债务风险控制水平、居民满意度调查、生态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质量、营商环境改善等作为硬指标、硬约束,引导干部将精力和资源投向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看似不起眼,却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中。
此外,也需划清“硬底线”,让领导干部不敢为政绩举债。一些地方敢玩“击鼓传花”的把戏,赌的就是“百姓不敢言”“后人有智慧”。打破这种幻想,一方面可以用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榜样作用,引导干部从反面典型中总结深刻教训、自觉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压实责任,构筑立体监督体系,以刚性问责以儆效尤,将巡视巡察、群众监督、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全流程固化在项目论证、资金使用、审批签批等关键环节的信息、数据,让乱拍板借债者终身负责。
(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