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抗战口述史实践团10年寻访270余位抗战老兵 留住更多烽火记忆
2025-09-03 20:5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叶真  
1

 

交汇点讯 又是一年开学季,扬州大学抗战口述史实践团成员们,正在校园抗战胜利80周年展览区域忙着布展。摆放历史档案手册、再一次梳理资料文字……他们要呈现的“烽火档案”,是团队10年来走遍大江南北记录下的抗战老兵故事。

为抗战述史,为老兵立传。10年间,实践团同学们奔波在城市乡村,记录抗战老兵的故事,让平民英雄不再“无名”,为他们立起一座座烽火丰碑。

团队成员采访抗战老兵许胜

与时间赛跑,打捞抗战记忆

7月4日,南通籍抗战老兵许胜迎来100岁生日。“我不是英雄,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才是英雄。”百岁寿诞上,老人回忆往事,声音洪亮。在他的身旁,实践团第六任队长孟舒扬坐在地上举着录音笔,记录下现场发生的故事。

这一次,算得上是团队的一次“闪电行动”。这场原计划被安排在7月中旬的采访,因老人的生日提前。“3日在和他家人的沟通中,我们得知第二天爷爷就过生日了。我们快速收拾行囊,4日一大早就出发了。”孟舒扬说。

这段采访只是口述史实践团10年行程中的一个片段。2015年起,扬州大学发起“与时间赛跑——抗战老兵拯救之旅”行动,成立口述史团队,开始系统化抢救老兵的抗战记忆。

团队发起人、2013级扬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生韩宾伟回忆:“那一年,我们接到临时任务,采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学校退休老师,整理口述材料。我们由此得知,当年在扬州的抗战老兵只剩200余位。”

促使他们决定将这个“临时行动”坚持下去的,是采访对象之一、抗战老兵方建中的嘱托:“下一个10年,不知道还有多少和我一样的抗战老兵活着,也不知道多少人知道我们的故事。你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

在实践团的镜头中,抗战老兵虽已到人生暮年,但谈及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仍记忆犹新——

老兵李元才回忆:“我们的同志真无畏啊!反冲锋被打倒了,喊着‘妈妈!妈妈!’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老兵姜忠磊说:“战斗打响了,就要往前冲!我们怕牺牲,但更怕失败!想尽办法也要打进城去,消灭敌人!”

老兵周桂宏老泪纵横:“厮杀一直持续到次日午后,那场面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好多战友就倒在我身边……”

10年来,团队成员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现在的128人,大家先后奔赴苏、皖、川等15个省56个乡镇193个村庄,累计寻访273位抗战老兵,形成8514份声像资料。

“很多位老兵的家,我们去了不止一次。”团队成员张欣蕾说,“细节需要核实,我们也希望从老人们那里了解更多的战斗故事。”

也有遗憾的时候。团队成员邵子豪记得,去年2月,就在他们已经做好准备采访抗战老兵甄为民的前几天,突然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了老人去世的讣告。“最终,我们还是去看望了甄爷爷的夫人。她说,你们要是早一点来就好了,老人的身体情况是急转直下的。”

“他们的英雄事迹,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湮灭。”团队指导老师杨方说,“我们要快一点,再快一点,留住更多抗战老兵的记忆。”

团队成员采访抗战老兵冯殿余

为历史标注,留下更立体的真实

“寻访老兵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那段中华民族奋力抗争的历史,以及抗战老兵们口中滚烫的过往、眼中难忘的家国情怀。”孟舒扬感慨。

口述史的整理,讲究“慢工出细活”。“让每一个细节经得起推敲,是对这段历史的应有敬畏。”团队指导老师沈政说。韩宾伟等第一批团队成员们,就确定了口述史记录的基本流程和逻辑。“采访前要查阅老兵的基本资料、相关战役背景。采访中要注意记录细节,比如老兵提到的地名、人名等。采访后要及时整理录音,尽早完成初稿。”沈政说,通常1-2个小时的访谈,他们要用10倍乃至更长时间整理、校核与优化,确保细节真实可靠。

孟舒扬记得,2023年进入团队后的第一课,他就接受了专门培训。“老队员很耐心地教我怎么调整摄像机角度,因为很多镜头错过了可能无法补拍。他们还告知我采访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不少老人身体状态不太好,有时候说着说着,头就低下去,像睡着了一样。这时,我们会在一旁静静等待。”韩宾伟记得,“还有老人方言口音很重,大家不太听得懂,在采访结束后,就要找当地同学做帮忙翻译,并再次与老兵核对细节。”

团队还将采访拓展到相关部门,与熟悉老兵的人和老兵所在的部队等各方联系,结合纸质史料,提升可信度。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扬州大学教授周新国受邀成为团队担任学术顾问。

10年来,团队在访谈基础上,先后整理发行《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等9部作品,并建立江苏首个民间区域抗日活证据库。团队累计向各地档案馆、纪念馆捐献相关资料10余次,抢救性地留存了百万字鲜活的历史切片。“未来五年,我们打算把所有口述史料数字化,建立扬州抗战老兵记忆数据库。”团队指导老师甘俊伟说。 

团队成员采访抗战老兵朱扬人

讲给更多人听,让精神薪火相传

今年5月,口述史团队成立10周年主题展览在扬州大学图书馆进行。抗战老兵手印、抗战时期的武器模型、战地日记等实物被集中展出。来此参观的大中小学生们在展台前伫立,口述史团队成员们讲述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期待让更多人通过我们整理的口述史材料,了解真实立体的历史。”甘俊伟说,这段时间,他们在寻访转译口述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口述文本和声像资料进行成果转化,用艺术语言演绎抗战精神。“团队原创的8部话剧,已表演60余场次。我们还通过新媒体把老兵故事剪成短视频进行传播,收获了不错的浏览量。”

在收集和整理材料时,也有意外收获。2023年,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前夕,扬州市档案馆收到一份特殊捐赠——18册标注来自日军间谍机构《江都县治安调查报道》的日文资料。这是口述史团队在走访老兵过程中,从扬州一名文史学者处获得的。对这份材料翻译后,团队发现其中详细记录了侵华日军对扬州的军事占领、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罪证。

在韩宾伟看来,口述史所弥补的正是宏观历史的一些微观细节。“比如,大家知道高邮战役是抗战最后一役,但老兵会告诉我们他们怎么挖战壕,如何跟日军周旋,当天吃的是什么,等等。这些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故事,同样也是真实的历史片段。”

从史料采集者到精神传承者,走访老兵、记录老兵故事也影响着团队成员的人生轨迹。韩宾伟如今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一名老师。第二批团队成员杨田甜研究生毕业后在盐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她奔波在全国各地,为更多烈士寻亲……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认为,做抗战口述采集,不仅为国家留下了红色记忆,对参与者来说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越来越认同其中的理念和情怀,这对他们的成长有推动作用。”

“作为青年一代,他们有责任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让英雄故事被更多人铭记,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在孟舒扬看来,“我们抵挡不了时间,只有将伟大抗战精神延续下去,才能留住一个浴血涅槃的民族最深层的骄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视频 艾陆琦 严红兰 李世杰

标签:
责编:杨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