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探路者,勇争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全国两会期间多次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几乎每次必谈改革,先后赋予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等重大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多个领域,关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一年来,各项改革举措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激发澎湃动能。即日起,在省委改革办支持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千帆竞发勇争先——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专栏,透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展现发生在江苏大地的改革故事,共同感受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东台打造全国县域医共体改革样本
“空中药仓”打通健康末梢 “数字医共”重构就医生态
每天上午,东台市临塔村村医姚循都会在卫生室门前接收一架精准悬停的无人机。从货舱内取出当天村民需要的药品,与此同时,将采集的村民血液标本放入返航无人机货舱——8分钟后,无人机抵达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当天下午,检验结果即可精准反馈。

从“人等药”到“药等人”,从送检奔波到“朝采夕达”,一条由无人机织就的“空中生命通道”,成为东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又一创新应用,也折射出东台市医共体改革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东台市医共体改革中,村医的诊疗模式也在变化着,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问询、血压检查以及经验判断等,如今一套智能诊疗系统正成为“最强大脑”。
在临塔村卫生室,记者看到,医生的电脑上,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清晰呈现,从病史到用药记录,从体检数据到影像资料一目了然。系统会根据患者症状智能推荐诊疗方案,并实时连接上级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在开药方面,村医们更是有“定心丸”:有AI融入前置审方,实时分析,提供用药指导。全市2496名医生每天为患者开具的处方药,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到每方必审、每方必查,实施药品“拆零销售”“存量监控”,以最小剂量实现精准治疗。耗材管控共享功能,使用实时审核,库存自动预警,采购智能监测。
“有了科技助力,给村医装上了‘智慧翅膀’,农村医疗水平大大提高。”姚循感慨。
这场改革源于严峻的现实挑战。东台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崔海坦言,“谈到改革,就必然要讲到为什么改,改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由于历史原因,东台人口严重老龄化,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39.83%,导致医保基金长期收不抵支、连年亏空。改革初期,每年到了年底医生不敢看病、医疗机构不敢收病人,因为医院看一个亏一个,加上东台与上海、南京等医疗中心联系紧密,高铁每天40多班,最短时间为1小时36分,出行十分方便,病人外流,长期恶性循环,导致基层能力越来越弱,基层医疗机构面临崩盘风险,异地就医占比长期高达35%左右。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医务人员收入下降,优秀医疗骨干留不住,改革前5年,每年编制内人员离职的就有近30人。
“群众要身体健康、医生要合理收入、医院要生存发展、医保要资金高效、政府要民生保障”,这五方主体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同向发力?如何破冰?东台医共体改革,首要目标便是重建协同共赢的机制。
所谓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要让优质资源“穿透”直达末梢。全市2所牵头医院、24个镇卫生院、341个村卫生室归成一个医共体,作为“龙头”的东台市人民医院和东台市中医院各管理一个健康片区,全市形成一张“医疗网”。而这张“网”是以数字健康为支撑,2021 年底,东台市投资3500万元,高标准建成“数字健康驾驶舱”,以此为中枢,以一体布局的“十大中心”为骨架,搭建起高效运转的数字平台。目前,共享功能已从10项拓展至20项,东台市级医院的专家资源、检验能力、药品储备,通过数字链路向乡村延伸。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集中统筹管理,有效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质量效率和群众就医便捷性。
改革刀刃向内,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针对医保基金,东台突破传统支付模式,将医保基金、财政资金、公卫资金全部“打成一个包”交给医共体整体统筹,创新采用“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实行医共体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按月拨付、年终清算,结余拨付给医共体。
改革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破医院的“围墙”,改变着百万市民的就医体验。

例如,在东台市健康随访中心的智能大屏上,23.6万重点人群的健康数据正在实时跳动。这是覆盖全市的健康管理系统,10个专病中心管理的慢性病患者、341个村卫生室跟踪的高危人群、24家乡镇卫生院负责的日常随访……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到居家老人的上门医疗服务,东台市通过创新机制和技术赋能,构建起“防—筛—诊—治—康”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改革释放出惊人的效能。2025年上半年,医共体28家成员单位医疗总费用同比下降5.87%,医保统筹基金同比下降9.72%。医共体门诊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236.4元降至217.9元,同比下降7.8%;住院次均费下降18.84%,市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基层诊疗量占比达75%左右,医共体“提质、增效、控费”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国家卫健委在这里连办3期全国医共体建设培训会,改革经验更是走进联合国讲坛,获世卫组织项目支持。
无人机的每一次起飞,都见证着“基层接得住,患者留得下”的良性循环。患者不再为了一盒药、一次检查奔波数十公里,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医保基金压力得以缓解,医院业务量回升,医生价值得到更好体现;政府守护民生的承诺,在这一项项扎实落地的举措中化为现实。东台用实践诠释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改革,终能让多方主体在共赢中同向而行。


【改革启示录】
以“改”促“共” 以“智”提“质”
东台市卫生健康委
东台深化改革,系统重构县域医疗体系,打造在政府主导下的一个以群众健康为根本导向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一是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建立书记、市长为“双召集人”的推进机制,成立医共体运营发展中心,构建“运营中心+成员单位”新模式,实现人员、财务、药耗、医保、技术、信息“六统筹”。
二是数智技术重构服务流程。建成数字健康驾驶舱,集中审方、影像心电、无人机调度等“十大中心、二十四项功能”将三级医院的能力送到群众家门口,年均服务25万人次,医共体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7.8%、18.84%,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三是健康导向重塑评价体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健康管理新模式,10个专病协会、341个网格联盟,“一张网”全覆盖,守护百万人民健康,人均期望寿命达82.81岁。
实践证明,医共体建设关键在于制度重构激发内生动力。未来需在“三医”协同治理上更加突破松绑,赋予县域医共体更多改革自主权,让“健康共同体”真正落地生根。
总策划:周进 双传学 顾雷鸣
监制:何光胜 杭春燕
策划:王冬 耿联 陈繁
统筹:陈明慧
记者:安莹
设计:樊玉立 杨晓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