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不息,那些以热血与信念铸就的丰碑,在时光的冲刷下愈发巍峨。
秋日阳光倾洒人民英雄纪念碑,今日,一场承载时代意义的盛大阅兵式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更是对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庄严致敬。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这一天,万人空巷,举国欢庆,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首次完全胜利!十四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顽强的中华儿女从未放弃抵抗,终换山河光复、正义昭彰。
八十载沧海桑田,卢沟桥的晨雾仍一次次漫过永定河,台儿庄的千里沃野已稻谷飘香,芷江受降纪念坊的“血”字在阳光下依旧凝重。历史硝烟虽已散尽,但那场镌刻着民族不屈与人类正义的抗争,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每一个中国人,都将永远铭记这场伟大的胜利。
这场伟大胜利,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屡战屡败的百年耻辱;更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重新确立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敬重。尤为深远的是,它为民族复兴点燃了希望之火——从此,古老中国在废墟中浴火重生,踏上了凤凰涅槃的新征程。这一伟大胜利,既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是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伟大胜利。
回溯历史,积贫积弱的中国何以战胜全面强于自己的日本侵略者,赢得这场生死存亡之战?铮铮铁骨战强敌、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战略远见和组织能力,在惊涛骇浪中撑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南京城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决绝,太行山上“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呐喊,杨靖宇腹中仅存的棉絮与草根,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神州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热血,见证着不屈的忠魂。
历史的烽烟虽已消散,但精神的火炬永续传承。八十载沧海桑田,中华大地早已换了人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告慰英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4亿多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生机勃发、欣欣向荣。行百里者半九十,未来征程绝非“浪漫郊游”,而是一次壮丽的新长征。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致敬革命先烈,正是为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心与磅礴力量,在时代的坐标系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奋斗华章。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映照未来。当我们回望昨日苦难、重温胜利喜悦时,更需直面现实的回声: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再次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抉择。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与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从历史的长周期看,逆风和回头浪不可能扭转历史发展大势,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行径都无法阻挡人类团结进步的历史潮流。历史昭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相互砥砺、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上携手同行,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80年前,因为那场伟大的胜利,我们确立了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今天,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已行进至新的历史交汇点。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这场伟大胜利的火炬,必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