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故事】北京卫戍区某部是一支红军主力长征后继续在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等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是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直接领导下的新四军主力团,抗日战争时期整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挺进茅山地区后创下首战日寇、首克据点、首俘日军、首夺县城成绩,被江南人民誉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老虎团”,1939年3月,被新四军授予“战斗模范团”荣誉称号。
“她们来自于新华日报社的记者,专程从江苏来的。”8月中旬,记者来到北京卫戍区“老虎团”驻地,该团宣传保卫股干事薛阳阳领着记者一行采访。参观期间,偶遇战友,他都要这样介绍一句。
熟悉“老虎团”历史的都知道,这支英雄部队的起源和江苏密切相关。此次赴京采访前,记者专程走进新华日报报史馆,将当时深入到新四军军营里随军采访的新华日报社记者吴蔷、石西民采写的《活跃在江南敌区的新四军》、《一年来的新四军》两篇文章整理出来随身携带。带着这份对英雄战旗的崇敬,记者踏上这段追寻之旅。
一支起源于江苏的英雄部队
“第2团有不少闻名的战斗,都是在江苏地区打下的。”走进团史馆,一幅作战轨迹示意地图呈现在眼前。薛阳阳指着图上的箭头说,“1938年4月,我部前身各游击队先后到达安徽歙县岩寺地区集结,正式整编为新四军第1支第2团,便向江南敌后挺进,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随着他的目光望去,墙上一张张发黄的历史照片昭示着“老虎团”的光辉历史:1938年6月,第2团挺进苏南茅山敌后,先后进行数十次战斗,连战皆捷。6月18日的韦岗伏击战,更是在久无正规军抗战的沦陷区,犹如“炸响了一声春雷”。陈毅用“脱手斩得小楼兰”夸赞此战。
“韦岗伏击战,这在《新华日报》上也有记载!”记者翻出随身携带的老报纸,石西民所写的《一年来的新四军》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在江南,六月十八日新四军一部于镇江以南的卫岗(记者注:即韦岗)地方,开始第一次战斗,截击由镇江南下的军用汽车队,战争结果,除了逃脱一辆之外全部都被击毁……这是江南处女战的首次胜利。

“没错,韦岗战斗是新四军进入江南后的第一仗,它的胜利击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狠狠打击了日寇的气焰!”薛阳阳介绍说,为确保首战胜利,粟裕同志亲自指挥战斗,要求指战员敢于攻坚、敢打硬仗,力求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胜利。
87年前刊载于《新华日报》上的文字,清晰印证这段峥嵘岁月——在吴蔷所写《活跃在江南敌区的新四军》一文中这样写到:“记者随着新四军进入到江南敌军的腹背,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中,该军和敌军大小作战达二十余次,因为作战的富有经验和战略上的运用灵活,每一次都以最小的牺牲,甚至仅祇消耗一些子弹便换取了最大的胜利。”

首胜韦岗后,战士们又成功袭击新丰、高资车站。8月13日,在陈毅同志的直接指挥下,首克句容县城,此后,又在珥陵、竹子岗、黄泥岗、东湾、延陵、夏墅等地作战数十次。在历史墙上记录“老虎团”光荣诞生展区的右下角,展出了当时《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新四军在珥陵连战连捷的报道。
“老2团全体指战员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驱逐日寇、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力量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薛阳阳说,此后几年,他们参加上百次战斗中,歼敌2000余人,尤其在贺甲战斗中,连续强攻28小时,开创了江南敌后战场歼敌的新纪录,被江南人民誉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老虎团”,1939年3月18日,被新四军授予“战斗模范团”称号。
自诞生起,这支英雄部队历史上先后经历860余次战斗,涌现出“泰兴登城英雄连”、“渡江第一船”等19个英模单位和一级战斗英雄胡忠林、王守知等60余名战斗英雄。正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北京卫戍区“老虎团”锻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老虎团精神”:机智果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
和江苏人民的深厚鱼水情延续至今
“茅山人民欢迎新四军到达”“百姓帮助运送弹药”“黄桥人民日夜赶做烧饼慰劳战斗中的新四军”……记录“老虎团”在江苏作战历程的老照片中,“人民群众”出镜率很高。
该团一连政治指导员于肖讲述了一个关于黄桥烧饼的故事: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包括“老虎团”在内的新四军战士们在江苏大地打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黄桥决战。
当时,新四军守城的工事都是土圩子,不太牢固。老百姓就砍树、把棺材卸下来,送去支援前线,还把本该用来抬新娘的花轿送到前线抬伤员。一时间,黄桥古镇形成一道奇观,一边是炮火纷飞、天崩地裂,一边却是满街烧饼飘香,一辆辆装满黄桥烧饼的独轮小车,从石板街上“嘎吱嘎吱”碾过,向激战中的东门送去。
“一位60多岁的支前群众负了伤已不能行走,硬是咬着牙、忍着伤痛、在地上爬着,将烧饼送到阵地上。当接过烧饼时,战士们才发现老民工手上满是鲜血。”讲到这里,于肖感慨万分。
一首诞生于江苏且至今仍在泰州地区被传唱《黄桥烧饼歌》见证着那段军民戮力同心、并肩战斗的岁月。当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的李增援、章枚等人,被老百姓如火如荼的拥军支前热潮感染,一气呵成写出了《黄桥烧饼歌》。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哎,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老虎团”一连战士陈敬春就来自姜堰。在他的记忆里,不仅有这首《黄桥烧饼歌》,还有奶奶亲手为他做的黄桥烧饼。“小时候也并不觉得烧饼有多好吃,熟悉这段历史后才体悟到其中意义之深,品出了真味。”他说。
1940年9月,已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第2团的“老虎团”官兵参加了解放姜堰的战斗,一营教导员肖忠庭等人牺牲在姜堰大地上。李增援和章枚以这段战斗为素材,又写了一首《勇敢队》:“勇敢队,勇敢队,姜堰战斗显神威……”
离开姜堰后,“老虎团”继续征战大江南北,后来驻守北京。2002年,姜堰人民千里寻亲,和“老虎团”正式结为双拥共建单位。“每年,来自姜堰的黄桥烧饼都会在军营里飘香,作为‘老虎团’战斗和成长的地方,姜堰是大家心中的‘第二故乡’。”于肖说。
新一辈,接过战旗续写胜战新篇
经过一夜暴雨,驻地的绿茵场上充斥着闷热与潮湿。一连官兵在指导员带领下一遍遍重复训练着刺杀科目的动作,挥汗如雨,但稚嫩的脸庞上满是坚毅,喊杀声依旧整齐而洪亮。
现在,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Z世代”已经成为部队官兵主力,他们成长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更活跃。如何让年轻的他们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中接过战旗、扛起责任,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我们通过连队文化熏陶,通过追寻先辈英雄事迹、讲述连史故事,营造集体荣誉氛围。同时,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通过身边人的励志经历,将榜样精神融入官兵日常。”于肖说。
“苏中七战七捷我们连队打了个‘开门红’!”“我们连队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基层建设单位!”一如于肖所言,采访中,谈起连队的历史荣誉,年轻战士们言语间满是自豪,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走进泰兴登城英雄连荣誉室,墙面展示了连队创设的21项比武纪录、取得的6枚国际奖牌,辉煌的成绩诉说着英雄传人们的拼搏与担当。
2016年8月,班长李赛赛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勇夺桂冠。向记者提起这段经历,他难抑自豪与激动:“参赛队员需要全身防护在爆炸四起、枪声不断的实战化背景下连续通过550米障碍。当时我就想到我连在攻打泰兴城时,七班长夏得富带领全班,第一个登上泰兴城。这种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激励我拼尽全力第一个冲向终点。”
战士侯俊功讲起他参加2022年上级组织的自由搏击比武经历。“当时我被对手一记重拳直击面门,瞬间头部炸裂般疼痛,裁判将要开始读秒时,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革命先辈姚发生的英雄事迹,他在战斗中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体外,仍捂着伤口与敌人战至生命最后一刻。”侯俊功硬是扛住了,并最终成功逆转局面夺冠。
旗帜无声,精神永铸。战旗,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召唤。新时代的“老虎团”官兵,正以冲锋的姿态、必胜的信念,将战旗精神熔铸于练兵备战的每一个瞬间,书写着全新的强军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