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不少小学老师发现,小学新生中,古风名字悄然走红。比如在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一年级,“扶苏”“知潼”“邕熙”等名字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的起名文化博大精深,名字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特殊寓意。比如夏商时期人们崇尚天命,君王贵族们喜欢将名字与天干相关联。周朝之后,更加注重人的价值,中国人的名字开始有了生活气息。到了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流行,人们起名开始注重儒家的人伦道德。可见,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一种社会共识,既是家长对孩子的祝愿,也是时代映照在个人身上的印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长常起“建国”“援朝”等名字,字里行间是对家国同频的自豪;改革开放之后,“伟”“强”“静”“丽”等单名走红,蕴藏着老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新世纪初,港台流行文化风头正盛,“子涵”“梓萱”这类谐音雅致的名字成了潮流,其背后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喜爱。每一代“时髦名字”,都表达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审美,体现出特定的价值倾向。
今天,为孩子起个古风名逐渐受到家长青睐,与全社会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密不可分。近年来,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到传统节日的重焕生机,从故宫文创的走红到汉服市场的升温,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孩子取一个有古韵的名字,正是这股浪潮里的一朵浪花,是文化自信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然流露。
现在,不少家长用“女《诗经》、男《楚辞》”的方式为孩子起名,是女孩,就从《诗经》中寻找“关关雎鸠”般的灵动蕴意;是男孩,就从《楚辞》汲取“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坚韧不屈。这些好听的名字从典籍中走来,带着汉字的温度与文化的重量,对孩子进行着润物无声的文化启蒙。在互唤名字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不经意间触摸着中华文化的脉络,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当然,名字的意义终究要落到实践里。倘若只追潮流,把“扶苏”“清晏”挂在嘴边,却不懂其中的文化深意,难免会让美好的名字沦为跟风。就像古人既重名,更重“字”与“行”,诸葛亮字“孔明”,既释其名,更显其志,而他“鞠躬尽瘁”的一生,才让这个名字真正不朽。对今天的家长而言,比起给孩子取一个惊艳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日常里践行名字中的美好——教“扶苏”学草木的坚韧,教“清晏”懂家国的安宁,让名字里的文化基因,真正成为孩子一生的品格。
从“子涵”到“扶苏”,名字的迭代里,有文化审美的变迁,更是文化自信的生长。期待着古韵十足的名字,伴随一代新人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长大,推动中华文明的长河,在代代相传中奔涌向前。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