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读懂“中流砥柱”
2025-09-02 19:4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顾敏  
1

  明天又是一年的9月3日。和平的阳光漫过街头,投射出孩子们嬉笑追逐的身影。此时此刻,相信每一个国人定会无限感慨:眼前的幸福,是80多年前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

  有些历史,就算过了再久,也不能忘怀。80年前的今天,日本签字投降。而翻开1931年至1945年的历史书页,字里行间的血与火,还带着滚烫的温度。日寇铁蹄下的旧中国,像一艘在狂风暴雨里飘摇的大船,千万同胞在屠刀下苦苦呻吟。民族危亡之际,正是一个个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身影,成了支撑我们走过至暗时刻、赢得伟大胜利的“中流砥柱”。

  何为“中流砥柱”?去看看那些散落在各地的英雄印记,或许就能找到答案。这个夏天,我们带着对抗战历史的崇敬,寻访过许多地方——踏上江苏那些被热血浸染的红色土地,追寻昔日八路军、新四军留传下来的英雄战旗。而每一次触摸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痕迹,心里的答案就愈加清晰而坚定。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旁,一座西班牙风格小洋楼静静矗立。这里曾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公馆,也是周恩来等中共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共同制定中国抗日作战计划的地方。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奔走斡旋,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南京沦陷后,新四军很快挺进江南地区,敌后战场的星星之火渐渐燎原……如今再回望,正是这种全民觉醒、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最黑暗的岁月。

  而站在“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前,那些没写进历史书的细节同样震撼人心: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685团2营5连作为“突击连”,冒雨埋伏在平型关,当日军进入埋伏圈,连长曾贤生率先冲锋,子弹打光了就拼大刀,枪托断了就徒手肉搏;到了最后一刻,他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6个多小时血战,全连160人只剩30多个,歼敌100余人。就是这场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点燃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心。

  胜利的伟力,从来都深植于人民之中。车桥战役后,有一幕至今令人动容:为安葬53位牺牲战士,周边百姓毫不犹豫地捐出53口棺材,甚至有老人献出自己的寿材。抗战烽火硝烟中,无数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中流砥柱”最坚实的靠山,从来都是老百姓。军民同心,“四万万人齐蹈厉”,让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注定了侵略者缴械投降的命运结局。

  回望80年前的历史,江苏大地上打响的一场场战斗,是全民族抗战的缩影;放眼当下,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高高飘扬的英雄战旗,则是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的最好见证。这些历史记忆告诉人们:“中流砥柱”这四个字的分量,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信念、用牺牲、用“把一切献给党”的赤诚,“一砖一瓦”砌起来的。

  或许有人会说,和平年代谈这些太久远。可看看今天的世界,战火仍在不少角落燃烧,多少民众在流离失所中盼着明天清晨醒来后的和平。硝烟仍未散尽,和平弥足珍贵。而经历过被侵略的苦难,就当永世铭记民族的伤痛,更当人人都有“中流砥柱”的担当。

  岁月流转,如今面对新的风浪,“中流砥柱”这四个字有了更多时代内涵:从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到将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决心,再到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中流砥柱”是宏阔的,也是具体的,更是充满挑战的。

  读懂“中流砥柱”,只为更好前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在缅怀中铭记,在铭记中出发,让大好河山成为先烈们最期待的样子。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水木(顾敏)

  图片|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方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