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1日),是江苏省中小学秋季学期开学的日子,各地各校开学典礼及“开学第一课”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本,这只是孩子、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交管等服务保障部门关注的事,不过肉眼可见的是,近年来科技界、文化界、企业界、学术圈,乃至体育界均纷纷登上“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不少学校花大力气请来“大咖”,在有限的时长内,和学生们聊聊人生、谈谈志趣,话题所及既涵盖学习成长,又囊括行业前沿,已远超传统意义上,新学期首日的简单动员。

例如,南京市金陵中学9月1日开学典礼上,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坤,作为学校的科学副校长现身,以贴近生活的问题开篇,拉近与学子的距离。在介绍参与气象雷达与灾害天气研究的亲身经历中,把学科研究方向和前沿应用场景描绘给学生,唤起兴趣的同时,也了解到自己与科学研究并不遥远。
再如,趁着开学,“苏超”泰州队的教练与球员们走进姜堰淮海小学校园。“苏超”泰州队主教练周高萍现身说法,把自己的足球成长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也将“苏超”球场内外的训练与比赛细节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不仅对足球多了一份热爱,更重要的是领会绿茵场和教室里的共通之处,即“咬住不放才会赢”。
此外,南京市力学小学更是邀请到暑期档热映影片《南京照相馆》编剧,通过提前录制好视频,寄语孩子们,“开学第一课”成为鲜活生动、代入感极强的思政课,将家国情怀从小植入学生内心。
这些案例只是“开学第一课”百花齐放中的特写镜头。事实上,“开学第一课”之所以要采取种种看似“大费周章”的举措,内因不是为比排场,而是链接校外资源。
往前倒推,不难发现,早在今年2月春季开学时,就有不少学校结合当时教火的人工智能和《哪吒》电影话题,邀请AI行业大咖、电影从业者与学生在“开学第一课”上进行互动。若将时间轴再向前倒,亦是如此。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学校,对校外资源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归根结底,过往知识灌输型的教育生态近年来开始改变。课本内的知识,如今越发成为偏基础的教育评价内容。知识灌输以外,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在内的学科素养,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地位不断抬升。这一趋势,与国家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和人工智能等新工科方向的人才需求不谋而合。
因此,可以看到“开门办校”、校社资源互联,对于未来青少年培养具有显著意义。换句话说,眼下,若是再仅依靠校内资源,单打独斗培养“应试型选手”,未来相关学校的教育模式,或将很难适应整个社会的人才梯度选拔。
所以,很多学校看似在“开学第一课”筹备中狠狠地折腾自己,实际却是盯住国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最新要求,以饱满的姿态迎接国内教育生态的转型与变革。
我们国家未来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为激发潜力、挖掘人才,应以什么方式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又如何才能趁早识别、加力培育?这些都是一名合格的校长脑中应当盘算的内容,我们不要小瞧中小学校领导的智慧和眼界。
既如此,再回看开学首日媒体镜头里那诸多“开学第一课”的亮点,应该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学校不再满足以传统方式进行开学动员了。
只不过,最后也需提醒一句,注重链接校外资源没错,但也要结合校情、量力而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