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播客栏目《书场·烽火纪闻》,以评书为载体,在《新华日报》的泛黄铅字中追寻英雄足迹,带您重回烽火岁月,用当代视角重新解读这段血火铸就的永恒记忆;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续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第六集
率部断后陷重围 双雄殉国铸忠魂——血战塘马(中)
上回书说到,1941年11月28日清晨,鬼子的炮弹炸响在塘马,罗忠毅司令员、廖海涛政委亲临战地,特务连战士夺下山岗,头一仗打得虽猛,可硬仗还在后头!
咱先看鬼子的阵仗——望远镜里看去,四周全是敌人,步兵、骑兵、炮兵都有。从他们射击的准头、冲锋的狠劲儿能判断出来,大部分都是日军。罗司令和廖政委一碰头,下了决心:打!必须守住阵地,保护后方的同志安全撤退!没多久,更多的情报汇集而来,来犯之敌有四千之众!并且后周镇方向还有一路敌人正在赶来,看这架势,塘马要被团团围住了。

在特务连一排坚守的山头,战士挡住了日军的数次进攻,鬼子调集了更多的重武器开始轰击山头,炮弹如暴雨般倾泻,在阵地前后左右炸开,掀起漫天的尘土,整个山岗都像是被埋在烟尘里……一排战士全体殉国。
山岗这边打得惨烈,塘马村里也遭了难——一大群日军冲进了塘马,廖政委二话不说,立马带着特务连的残部顶上去——他要断后,要护着其他部队撤出去!交火过程中,整支小队突然进入了日军轻机枪的射程范围,子弹“咻咻”地交叉着从耳边过,头一个战士“咕咚”一声倒下了,第二个战士正跟鬼子对射,也“扑通”一声栽在大路上,他挣扎着撑起身子,把枪重新抓在手里,扯着嗓子喊:“廖政委!替我报仇!党给我的枪,我交给你!”这话一喊,廖政委的双眼胀得通红,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去,把那支枪往自己肩上一背。再看廖政委这会儿的模样:左肩背两支步枪,右肩扛一挺机枪,俩肩膀压得沉甸甸的,迈一步都跟扛着百十来斤的石头似的。他喘着粗气,指挥着部队阻击日军,有战士劝廖政委把枪扔了先撤退,廖政委怒道:“这是同志们用命保下来的武器,如何能扔?”突然,一声冷枪响起,是鬼子的特等射手!子弹像道淬毒的寒光,钻进他的腹部,从后腰穿了出去。只听廖政委闷哼一声,殷红的血瞬间从伤口喷涌而出, 一名战士要上前救他,廖政委却把枪推了过去,“把枪带走,不用管我,我不行了!”这位爱兵如子、令敌胆寒的政委,就这么牺牲在了塘马!

其余的部队往东撤到王家庄,日寇又围上来了!由于伤亡过大,此刻部队的建制有点散乱,就在这时,罗司令振臂高呼:“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站出来!同志们,跟敌人拼了!”这话一喊,战士们立马停住脚步,特务连副连长红着眼喊:“拼刺刀!”“好!死就死在一起!”战士们拔出刺刀,“咔嚓”一声上好,很快,一支临时编组的连队集合完毕。
罗司令命令机枪手:“把机枪架到村子外面去!”接着对大伙说:“我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没了!现在,咱就用刺刀、用拳头、用枪托,向南突围!”他将胳膊高高举起,“唰”地一下往前挥:“打!现在就冲!向南打!”
机枪手在转移阵地时牺牲了。罗司令亲自抄起机枪,猫着腰往前跑,喊着:“我掩护你们向南冲!”
稻田里,我军将士与日军战作一团,有刺刀的用刺刀,没刺刀的用枪托,像用钉耙翻地似的,砸得鬼子脑袋开花;轻伤员也冲上来,没武器的就拿着炸不响的“哑弹”,把鬼子的头当钉子敲,有的干脆用拳头往鬼子鼻子上揍!日军瞬间被打退。随即而来的是日军更密集的火力,一颗子弹打中罗司令,黄呢大衣染成黑红,这位笑对生死的山东汉子,也倒在了冲锋路上!

列位,两位首长就这么牺牲了,塘马的天仿佛都暗了下来!日军是进了村,可他们没想到,咱新四军的兵,就算剩一口气,也不会当俘虏。那么,特务连的副连长、文化教员,在日军的包围下做了什么?欲知剩下的同志怎么突围,小鬼班又怎么守大桥?且听下集分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戴凌 郝建荣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华中版 1946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