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季,有哪些疾病需要关注?
2025-09-02 10: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甜  
1

9月初秋时节,暑热尚未消退,蚊虫依然活跃,气温变化明显。江苏省疾控中心提醒,需重点防范虫媒传染病,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乙脑。海鲜季,肠道传染病甲肝也需多加防范。同时迎来开学,应注意防范学校肺结核的发生,家长学生要树立防病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警惕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乙脑等蚊媒传染病

需继续特别关注基孔肯雅热防控。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均由伊蚊叮咬传播,症状相似(发热、皮疹、关节痛等),暑期出境旅游等增多,输入风险上升。

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3个月。

登革热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疲乏、厌食、恶心、“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和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大多可在1—2周内痊愈,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库蚊)传播的一种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和后遗症率均较高。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季节是每年的5—10月,发病高峰通常出现在7—9月(南方提前1个月),人群普遍易感,2—6岁儿童尤其容易中招。乙脑发病隐匿、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病死率高达5%—35%。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发病初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易被误认为是感冒,注意识别。

防病要点:

01.避免蚊虫叮咬。居住在或前往有伊蚊的地区,在居室内和办公场所,使用蚊香或电热蚊香液并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进行防蚊。前往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涂抹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清晨或傍晚)在草丛、树荫下等户外阴暗潮湿处长时间逗留。

02.灭蚊,清理蚊虫孳生地。室内可使用杀虫气雾剂、电蚊拍、灭蚊灯等开展灭蚊。定期清除家庭、单位内的各种积水,翻盆倒罐,及时清理阳台、天台、房前屋后的各种闲置容器,露台、坑洼、树洞、竹筒等易积水的地方需要定期疏通以及平洼填坑,并疏通沟渠、清理岸边淤泥和杂草,清除小容器垃圾等,水养植物勤换洗,每周至少换水1次,刷洗容器内壁,清除虫卵,防止蚊虫孳生。

03.开学季,强化师生健康风险排查。建议学校在开学前通知师生员工或学生家长,提醒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境外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境内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开展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核酸检测。

04.及时就医。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返回后,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本人的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谨防肠道传染病—甲肝

 又到了吃海鲜的时节,关于生食海鲜的视频、笔记火爆,但注意,美味背后藏着巨大的危险!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畏寒发热、倦怠无力、恶心厌油、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即巩膜(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黏膜、皮肤及其它组织被染成黄色。

防病要点:

1.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卫生。对一些自身携带病毒的食物,一定要煮熟蒸透再吃,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 80℃加热5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注射甲型肝炎疫苗。注射甲型肝炎疫苗是控制甲型肝炎流行的根本措施,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产生能防止及终止感染的中和抗体。

3.如果感觉自己有甲肝的相关症状/体征,可能被“盯上”了,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如确诊应严格遵医嘱隔离治疗,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越能减少传染他人的危险,自己好得也更快。

预防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随着开学季到来,要警惕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防病要点:

1.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怀疑是否得了肺结核,要及时主动就医;

2.把好新生入学体检关,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教职员工入职体检和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

3.充分利用学生晨检、因病缺勤和病因追踪等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主动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防止蔓延扩散;

4.如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一旦诊断为肺结核,应立即在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学生肺结核患者应按《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相关要求接受休复学管理。

5.认真做好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医学观察和随访工作;单纯结核潜伏感染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

6.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生活有常,饮食有节,强身健体,增加抵抗力;经常开窗通风,注意环境卫生;去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

注意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我国丙类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是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疾病。在我省发病高峰期为每年4—7月及9—11月。手足口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约为2—10天,平均3—5天。

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

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主要从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的角度来预防。

防病要点:

1.保持手卫生。因为病毒主要是通过眼、口、鼻侵入机体,所以保持手卫生非常重要。

2.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洁。飞沫可以传播疾病,如果保持空气新鲜,就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在流行季节,孩子们尽量减少聚集。

4.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儿。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5.接种疫苗。目前有肠道病毒71型疫苗,接种该疫苗,可有效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标签:
责编: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