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31日,从安徽远道而来的冯德成一家三代人,颤抖着将一抔故乡的泥土轻轻撒在宿迁泗洪朱家岗烈士陵园一烈士墓前。这一刻,隔着80余年的时空,他们终于“见到”了亲人——长眠于此的抗日烈士冯愚。

“父亲找了一辈子,临终前还嘱咐我,一定要找到爷爷。”60多岁的冯德成声音哽咽,手指反复摩挲着墓碑上“冯愚”二字。对他和身后的妻儿、妹妹来说,这次祭扫,是一场跨越三代人、历经80余载的漫长“回家”之旅。
这场世纪相见的背后,是一位志愿者的执着与智慧。2024年初,宿迁市的寻亲志愿者郝春霞在陵园祭扫时,注意到冯愚烈士的墓前常年冷清,碑文上“籍贯江苏盱眙”几个字,成了她唯一的线索。然而,一场长达一年多的“寻人”由此展开。
“我查遍了盱眙县的烈士名录和相关档案,都没有任何信息。”郝春霞回忆,寻找一度陷入僵局。转机发生在2025年7月,一位熟悉地方史的志愿者提醒她:“历史上的盱眙县,部分区域曾划归安徽管辖。”这一句话如闪电般照亮了前路。郝春霞立刻调整方向,将搜寻范围扩大至安徽省。通过与安徽当地退役军人服务部门的紧密协作,最终在滁州市明光市古沛镇大夏村,找到了冯愚烈士的亲属信息。

8月24日,当确认信息的电话打通时,电话两端的郝春霞和冯德成都激动得难以言喻。“接到电话那刻,我的手都在抖。”冯德成说,“家里几代人都有个心结。曾祖母当年得知儿子牺牲,一个人外出寻找,但不识字,最终没能找到安葬地,抱憾终身。”
8月31日清晨,一场双向的奔赴在苏皖两地间展开。郝春霞带着鲜花从宿迁出发,冯德成一家则带着家乡的泥土、水和特产,从安徽明光启程。上午9时许,两路人在朱家岗烈士陵园汇合。没有过多的言语,冯德成将承载着无尽思念的故乡土撒向墓碑基座,仿佛在告诉长眠于此的亲人:“我们带您回家了。”
“以后,我要经常带孩子、孙子来这里看望太爷爷。”冯德成的儿子冯永峰眼眶泛红,语气却无比坚定,“要把太爷爷为国牺牲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绝不能让英雄被遗忘。”

此次为冯愚烈士寻亲成功,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能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帮烈士‘回家’,意义非凡。”三年来已成功为15位烈士寻到亲人的郝春霞望着眼前这感人一幕,感慨万千,“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我们从未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祭扫尾声,冯家人按照家乡的习俗,在墓前摆上特产,郑重地行了跪拜大礼。陵园内安葬着73位抗战英烈,随着冯愚烈士与亲人的“团聚”,少了一位无法“回家”的英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李宇 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