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大不了我去送外卖。”这是很多孩子跟父母赌气时的一句话。似乎,送外卖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兜底。
而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社交平台上,送外卖不仅兜底,而且还充满了欢乐。譬如,一则关于四川某地公职人员下班后送外卖“快乐赚钱”的新闻就曾引发热议。相关报道中,描述当事人将送外卖比作“打游戏”,称其过程就像“接任务、出发、完成任务、得到奖励”,报道的描述中充满的是轻松与愉悦。将负重前行的生计比作“打怪升级”的游戏,相信谁但凡看过一眼快递骑手在风雨中奔跑,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轻松话语。

送外卖的辛苦绝不能类比为“打游戏”。风里来雨里去、被算法追着跑、为超时差评焦虑、与交通事故风险相伴,才是大多数骑手的日常。相关部门调研显示,许多骑手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全年无休。他们穿梭于车流之中,在系统的驱动下,承受着严格的时效压力与交通安全风险。在北京某商场,曾发生过骑手因穿着工服被禁止入内、最终脱掉外套才得以进入的事件,也反映出这一群体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
而平台通过“游戏化”机制(如挑战赛、等级排名)激励骑手,使其在一种多劳多得的正反馈中不断自我调动,成功制造了劳动者的“自愿”错觉,甚至陷入“自我剥削”。其实,这份职业所谓的“自由”只是相对于传统工厂“被人管”而言,实质上是变成了“被算法管”。当“游戏”结束,骑手面临的却是身体的损耗、安全的威胁与未来的不确定。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舆论场上这种轻飘飘的浪漫化叙事,不仅掩盖了绝大多数骑手真实的生存状况,而且制造了一种认知错位——它美化了这个行业的真实面貌,忽略了许多人正在经历的艰难,误导了公众对行业的认知。当送外卖被形容为一种自由、快乐的职业选择,骑手真正面临的考核压力、社保缺失、职业困境就被淡化了,也更容易使人忽略其背后阶段性的就业结构问题:当新的就业形态大量涌现,社会如何助力其定型,有需求的零工经济如何健康发展,如何通过更合理的机制来平衡人们的职业和副业的关系,当下如何增强教育与技能发展的长远价值,等等。
或许真有人体验了一次送外卖,感觉很新奇甚至还觉得挺有趣,就像某社交媒体上有小情侣去体验送外卖的浪漫分享。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体验的所谓美好,就忽略大多数骑手正在经历的辛苦劳累。北京市一位处长尝试了一次送外卖,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骑手的日常工作状态。经过一整天的奔波劳作,他仅获得四十几元的收入。该体验经过媒体报道后,受到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这种换位实践有助于打破职业隔阂,增强社会对不同行业、职业的理解与共情。
真实的看见,是改变的开始。若忽略劳动者的真实状况,只一味涂抹“快乐又赚钱”的虚影,则无异于一种温柔却致命的忽视。社会不需要更多像“快乐送外卖”这样的美丽故事,而需要更多的深度观察、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实实在在的关照。回到送外卖这件事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为骑手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算法规则、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更畅通的职业发展路径。
一句话,别让类似“打游戏”这样不负责任的比喻,来轻松滑过大多数人的真实人生。
(陈祉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