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民办学校“怼脸直播”新生军训场面在网上引发争议。视频中教官举着直播手机穿梭方阵,特写学生发红的脸颊、颤抖的小腿,甚至故意点名让出列者“表演才艺”。
直播视频里,孩子们的军训场景被切割成一个个“高光片段”:汗湿的刘海、磨破的脚踝、强忍泪水的表情……这些本应属于青春成长的私人记忆,却在算法推荐下变成“流量密码”。更令人心惊的是在直播间里,网友用“打赏”要求镜头对准特定学生,用弹幕投票决定惩罚内容。当教育者将镜头作为管理工具,便默许了未成年人被物化为“可观看的景观”,其危害远甚于体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需征得监护人单独同意。而现实中,许多学校以“集体活动”为由规避知情同意,更将直播美化为“家校互动”。真正的教育本应教会学生尊严与边界,而非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学习“如何被围观”。
不仅是军训,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影响”“扩大招生规模”,不惜把学生当作“工具人”,让他们出现在直播镜头里。对此,学生和家长虽有微词,但碍于家校关系只能忍气吞声。但在这样的事情面前,社会不应当视若无睹。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划定明确禁区,禁止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场景进行商业性直播,将“非必要拍摄”纳入校园管理红线;另一方面应在直播平台设置技术防护,强制开启“未成年人直播模糊处理”功能。另外,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不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老师都应当强化平等意识,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尊重,不要违背意志让其为学校做分外的事情。
直播镜头下那些闪烁的汗珠,照见的不仅是学生的疲惫。当庄严的迷彩服变成戏服,损害的不只是孩子的尊严,更是社会对教育最基本的敬畏,那本应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温柔,而非一场精心策划的真人秀。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