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不仅是美的艺术,更是道德的载体” 舞剧《记忆深处》国际版北京首演
2025-09-01 21: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洁  
1

交汇点讯 这是一部让人不忍鼓掌的舞剧——剧场里的肃穆像一层沉甸甸的敬意,谁都不愿用掌声打破这份凝重。直到演出尾声,观众与演员一同点亮手中的蜡烛,点点“星光”照进历史深处,也传递着人们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

8月30日、31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舞剧《记忆深处》国际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迎来全球首演,中、美、德、日等多国舞蹈家带观众一起,回到1937年战火中的南京,叩问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暴行。

作为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江苏唯一入选剧目,《记忆深处》并非首次登台——自2017年创排以来,这部由著名编导佟睿睿执导的作品已在国内多地巡演,但此次国际版的全球首演,还是让它有了全新的重量。

全剧以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视角为线索,将救护者(以拉贝、魏特琳为代表)、幸存者(以李秀英等为原型)、日本兵(以东史郎等为原型)等真实历史人物的故事交织呈现——他们的叙事彼此独立又相互印证,最后共同指向一个真相。

“从创作第一天起,我们就盼着它能走向国际。”佟睿睿坦言,无论是作品立意、结构设计,还是角色挑选、舞蹈编排,都围绕这一初衷展开。在她看来,国际版的价值不仅在于更贴近人物本真的呈现,更在于南京大屠杀档案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不同国籍舞者的参与,本身就是对和平的共同祈愿。“外国演员对这段历史的感知和中国演员不同,这种独特的情绪表达是无法替代的。”佟睿睿说,事实上,通过参观纪念馆、听排练时的历史讲解,南京大屠杀的沉重过往,也给这些外籍舞者带来了巨大震撼。

舞台上,这份跨国籍的共情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德国舞者马克西米利安・鲁普化身约翰・拉贝,美国舞者凯西・诺科米斯诠释明妮・魏特琳,日本舞者富冈櫂演绎东史郎,中国舞者杨峥、曹旭滢则分别扮演张纯如与李秀英。四国舞者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表达,让跨越国界的记忆在肢体的碰撞与融合中焕发新的力量。

首演结束后,社交媒体上观众的留言里满是震撼:“全剧没有任何血腥场面,但幕幕都在泣血,太痛了”“烛光中看完全剧,泪水始终没有干过”“这不是普通的演出,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谢幕时全场逐渐亮起的烛光真的太震撼了,纪念那些逝去的灵魂,也在黑暗里点亮不灭的微光”……而早在彩排阶段,法国媒体人便被舞者们极具张力的表演、作品深层的人文关怀打动,赞叹其 “用身体的诗学讲述必须铭记的历史”,称“舞蹈不只是美的艺术,更是道德的载体——这部作品做到了”。

首演期间的两个细节,让这份“铭记”更添温度:8月30日,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及夫人一行亲临现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深受感动的他们,与主创主演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赠予《拉贝与中国》一书,延续了跨越世纪的人文关怀与历史传承。8月31日开演前,剧组还在舞台上举行了庄重的国际版诞生纪念仪式,并向三位外籍演员赠送了张纯如所著《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这部向世界揭露历史真相的重要著作,正是舞剧创作的精神源泉。

除了现场观众,全球多地的网友也通过网络直播同步观看了演出。今年11月,《记忆深处》国际版还将前往法国演出。据悉,这也是法兰西喜歌剧院艺术委员会第一次全票通过中国当代舞剧作品在法国登台。“西方的主流语境里,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主战场的作品很多,在国际舞台上表现东方战场的作品是缺失的。”佟睿睿的话道出了这部舞剧“走出去”的深意,“我希望《记忆深处》能在国际舞台上传递反法西斯的力量,也让更多观众知道——记住黑暗,是为了看到光明。”

演出中,一组字幕格外揪心:截至2025年8月31日,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26名。这串数字,让“铭记”的意义更显迫切。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王莉说,接下来他们将全力推动该剧成为常演不衰的精品,并希望推动该剧走向国际,通过艺术的表达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珍爱和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图片由剧组提供

标签:
责编: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