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海门军民营救幸存美军机组成员
2025-09-01 14:1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于锋  
1

抗战期间,中美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结下深厚友谊。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营救的美国飞行员就超过100名。交汇点新闻日前寻访百岁新四军老兵,讲述了1944年8月,新四军抢救美军一架“超级空中堡垒”B-29重型轰炸机机组幸存人员的动人故事。

而到了1945年,江苏沿海的海门地区也发生了一次美国飞行员获救的事件。

B-24型轰炸机

南通市海门区党史专家张炳江讲述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救援经过。1945年6月,德国法西斯已向同盟国投降,日本军国主义尽管日薄西山,即将灭亡,却困兽犹斗。位于长江口海门宋季港江面上,运送物资的日军轮船来往穿梭。6月12日凌晨,一架美军B-24型轰炸机飞往长江口执行轰炸任务。日军高射炮发现后立刻开火,B-24在俯冲投弹时失去平衡,坠毁在宋季港东侧江滩的芦苇丛中。

“根据亲历者回忆,11名成员中,有8人当场遇难。三人在飞机爆炸之前爬出了机舱,他们是22岁的雷特蒙、19岁的少尉报务员纳斯达、20岁的少尉机械师伽罗道。”张炳江告诉记者,当时宋季港虽被日伪控制,但也有新四军游击队在当地活动。民兵钮梦林发现芦苇丛中有外国人后,立刻前来查看。美国飞行人员掏出随身携带的中英文对照的小册子,和钮梦林进行沟通,钮梦林很快确认,这三人是帮助我们打鬼子的盟友。

1984年,雷特蒙回到海门,与当年营救他们的海门乡民热情相拥

钮梦林和当地群众迅速将两名机组成员护送到三和镇,另一名跑到牛洪港西边的美军机组成员,也在第二天被护送到三和镇。一场“接力”随即展开。在给美国飞行员处理伤口后,钮梦林等用小车将他们送到乡长曹永华家。其后,飞行员们又被转移到季长朗家、俞建新家。俞建新懂一点英语,能和飞行员简单沟通。这期间,驻扎在南通的三百多日军曾前来飞机失事地点清剿,威逼利诱当地村民说出幸存美军下落,但无人理睬。在日军撤离后,村民又自发地将遇难美军机组人员的遗体妥善掩埋。

1984年,雷特蒙回到海门,寻找当年的坠机地点

6月15日,海门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出游击队员来接三名美国飞行人员,此后又将他们送到南通县政府。南通县警卫团安排人员,护送三人绕过封锁线,在吕四港附近的海边,找到一条木船,送三人前往位于东台的苏中四分区驻地。其后,三名幸存者又先后抵达新四军1师师部、皖北新四军军部,最终被转送到美军远东救护中心。一路上,雷特蒙等人受到了粟裕、季方、梁灵光、姬鹏飞、刘瑞龙等新四军将领的热情接待。

雷特蒙等获救者给海门人民写去的感谢信

雷特蒙等在返回美国前,给海门人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其中写道:“虽然你们和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但在心里你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谨向你们的大恩大德表示感谢。希望在战后能和你们重逢。”

1984年,雷特蒙带着家人回到海门,感谢当年营救他们的海门乡民。1988年,海门县政府在东洲公园建造了一座友谊亭,永远铭记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守望相助,共击日寇的深厚友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