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名指战员在刘老庄连续打退敌人五次进攻 | 浴血江淮河汉
2025-09-01 10:3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方思伟  
1

步入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映入眼帘的是82棵青松高耸挺立,仿佛当年82名顶天立地的铁血战士依旧默默守护着脚下的这片红色热土。

1955318日,为纪念在刘老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82位烈士,淮阴军民携手在这里种下了82棵青松。每一棵青松代表着一位烈士,象征着八十二烈士像青松一样,永远屹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浴血奋战,誓死掩护后方安全转移

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的纪念馆内,珍藏着一支已经被战火焚烧扭曲成弓形的步枪。透过这支弯曲的步枪,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刘老庄战斗的艰辛与残酷。

1943年春,侵华日军调集兵力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316日,在江苏省北部抗日根据地淮海区进行扫荡的日伪军1000余人,分11路合围驻六塘河(今沭阳与涟水间界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一部,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奋勇阻击各路敌人。

17日,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击,第十九团一部在淮阴(今淮安市主城区)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激战半日,于黄昏后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18日清晨,日伪军发起第三次合击,第十九团二营四连于刘老庄陷入重围,新四军战史上极为悲壮的刘老庄战斗就此打响。

为掩护党政机关转移,十九团二营四连在刘老庄一带奉命组织防御。“当时的四连仅有82名指战员,而他们面对的是1000多名的日军和600多名伪军。”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讲解员程敏告诉记者,在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的带领下,面对比自己多20倍的敌人,四连战士仍毫不畏惧,坚定沉着,浴血奋战。

“当时日军集中炮火对四连阵地实施猛烈炮击,数百米长的交通沟被夷为平地,同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随着日军援兵的赶到,四连决定撤出阵地,沿村庄边的交通沟向西突围。”程敏说,当四连进入交通沟后,发现是一条断头沟,无法撤出,但官兵们临危不惧,依托残存工事展开殊死抵抗。“他们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百余人,苦战至黄昏时,四连只剩下20多人。”

久攻不下之时,日军改变战术,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火炮集中射击,令伪军进行火线喊话,企图迫降。四连指战员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坚贞不屈,从容地将机枪、步枪拆毁,将文件烧毁,掩埋好牺牲的战友。“剩余的20多名勇士端起刺刀、枪托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经过一场惨烈的厮杀后,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全连官兵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为主力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程敏说。

松柏苍翠映陵园,丰碑巍巍缅英烈

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对82位烈士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2015年,南京市志办从日本意外找到了日军《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这个部队就是日军当年进攻刘老庄的部队,里面有日军亲历者的记述,这些记述与我们的史料记录相互印证,还原出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淮安市委党史工办主任张春荣告诉记者,其中有一个细节就是:82名烈士几乎全牺牲在白刃战中。“日方史料记载,勇士们在交通沟中和日军拼刺刀,无人退缩,除一人跳出交通沟中弹牺牲外其他人都是在肉搏中牺牲。这也和当年清理战场收拾烈士遗骸的当地百姓的描述相印证。”

刘老庄战斗枪声平息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眼含热泪,收敛烈士们的忠骨。三天后,新四军三师十九团指战员隆重地召开了追悼大会,淮阴县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为烈士们举行了庄严的公葬仪式,为他们堆起了一座三丈高的土墓。

19475月,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被国民党反动军队和“还乡团”拆毁。1955年,淮阴县委、县政府顺应民意,重新修建了如今的八十二烈士墓。“墓体成塔状,高8.2米,象征着82名勇士。墓碑正面嵌有红色五星,洁白的大理石上雕刻着时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同志亲笔题写的墓铭‘淮阴八十二烈士墓’。”程敏告诉记者,李一氓同志当时远在缅甸,由于没有找到毛笔,他就用筷子裹上棉花沾墨写成。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镌刻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大门的挽联,无声诉说着这段悲壮的历史。陵园内主路两侧竖立了一排廊柱,八十二烈士廊柱永久镌刻下了英烈们的姓名。记者注意到,在前排两根廊柱上,立有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青铜头像。其他廊柱,则分别镌刻着八十二烈士中留有姓名和职务的烈士名单。遗憾的是,由于战争原因,完整的八十二烈士名单没有保留下来。程敏表示,“现在知道姓名的烈士仅有26人,更多的则是无名英烈。但对其他烈士的寻访,我们永远不会停止。”

自强不息,不忘来时之路

在刘老庄镇,今年已经99岁高龄的抗战老兵于跃书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年318日,他都要到现场参加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仪式。尽管老人行动不便,但只要谈起刘老庄战斗,他总能打起精神,侃侃而谈。

11岁那年,于跃书加入抗日武装,成为一名送情报的“娃娃兵”。为了获取敌人的情报,他经常把自己打扮成乞丐前往敌人的炮楼、据点打探。“没有枪,没有炮,鬼子给我们造。”于跃书至今还记得当时新四军条件非常艰苦,最好的装备就是一挺重机枪和两三挺轻机枪。

他鬼子不也是人吗,他能强到什么样?让俺跟他干一架。连长白思才的这句话,极大激励了当时指战员们的士气,也让于跃书铭记至今。当年日军集结重兵围剿根据地,当年17岁的于跃书负责通知驻地部队撤退。“当时是凌晨4点多,送信的时候我看到黑压压一片敌人往我们这边来了,我赶紧跑到部队找到白连长,告诉他鬼子来了得赶紧转移。但白连长说什么也不肯撤退,还要求党员带头、干部带头,一定要守住阵地,掩护后方安全转移。”于跃书眼含热泪回忆道。“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走得再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于跃书坚定地说。

刘老庄战斗后,新四军第三师迅速重建了四连,并将该连命名为“刘老庄连”,当地群众选送了82名优秀子弟补入该连。擎旗自有后来人。如今,从刘老庄镇挑选优秀入伍青年进入连队,已经成为刘老庄连的一项传统。

家住刘老庄镇的朱肖杰,从小就有一个军旅梦。去年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朱肖杰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刘老庄连的新兵战士。“我是听着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故事长大的,八十二烈士舍生忘死保卫祖国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朱肖杰说。

进入连队,朱肖杰宿舍楼前看见了一棵被连队命名为“八十二棵松”的小树。这棵树是4年前连队干部参加八十二烈士牺牲纪念日活动时,专门从刘老庄镇八十二烈士陵园带回连队的。“见到它,仿佛见到了家乡,想到了当年八十二烈士血战到底的场景。”朱肖杰告诉记者,在宣读入连誓词时,读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时,他的眼里总是会充满泪水。

“他们保卫的不只是一个村庄、一片土地,更是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受日本侵略者的践踏。”朱肖杰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军人,一定会铭记八十二烈士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奋勇前行,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祖国安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

实习生 冯浩震

标签:
责编: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