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扬州南通“江海联防”令倭寇闻风丧胆
2025-09-01 10:3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晨  
1

9月3日,我们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为本周末“苏超”第十一轮即将打响的扬州与南通之战,更增添了一分纪念意义。因为,扬州和南通在五百年前就曾是一对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抗倭组合,两城构成的江北海防体系,成为拱卫明朝留都南京和守护国家经济大动脉安全的重要屏障,一度歼灭倭寇数千人

西场大捷令倭寇不敢再犯

在今天南通海安市角城线西场初级中学东南侧,有一座刘景韶平倭纪念馆。这里纪念的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扬州与南通协同抗倭取得的一次决定性胜利——西场大捷。

海安刘景韶平倭纪念馆。 来源:海安文

这年四月初,倭寇兵船从海门杨树港驶出,停泊在狼山沿江一线,由于狼山镇副总兵抵御失策,致使数千倭寇围攻通州(今南通),并直逼内陆的如皋、海安。这时,江北海防副使刘景韶、游击将军邱陞受命立刻调集扬州卫所兵力,全力出击,一战于丁堰,再战于如皋东,三战于海安,都获得大捷。四月初九,倭寇进逼如皋县城,刘景韶仗剑临城督战,邱陞陈兵东门,最终杀退准备攻城的倭寇。邱陞又与倭寇战于海安镇西曹家庄,歼灭倭寇120多人。因此战作战勇猛、战功赫赫,邱陞获升任扬州参将。

这年五月,流窜于镇江金山一带的倭寇焚掠江中运粮的漕船,并进犯江北的瓜洲。这时,瓜洲岸上一百多名扬州挑盐工人拿起扁担、抬杠,给来犯的倭寇迎头痛击,使“倭不能当,弃刀仗逃走,被伤者颇多”。

七月,从江南溃逃而至的倭寇由通州再犯海安。刘景韶挑选战车数百,扼守岔河,以截阻敌人。自己率兵会同邱陞布下口袋阵,埋伏于西场。不久,倭寇果然向西场进犯。刘景韶命骑兵分两路从左右包围,又用大炮从中间猛轰,倭寇大乱,成群地奔入仲家园,刘景韶率兵围困。经三夜激战,斩杀倭寇大酋长以下1527人,活捉215人。西场大捷后,刘景韶追击西逃的倭寇,史载其部队“斩获三百四十有奇,诸焚溺死者又百八十有三”,大获全胜。此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沿江无倭患

抵御倭寇这样的外来游击武装,特别需要各地相互协调。西场大捷是扬州与南通协同抗倭的巅峰之作,也彻底改变了扬通地区的抗倭形势。这场战役中,将领刘景韶驰骋于通(州)、如(皋)、扬(州)、淮(安),衣不解带长达三个月,歼灭倭寇总共达3000余人。此役后,明廷还嘉勉了这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巡抚都御史李遂战功,并立碑于狼山。

协同抗倭形成江北海防体系

嘉靖年间,倭患进入高峰期。扬州、南通一线倭患尤为严重。明代的南通是一个南北狭、东西长,向东凸入海中七八十公里的半岛,几乎无任何屏障可阻止倭寇入侵。而西部腹地的扬州作为当时的“江淮都会”,既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也是明朝漕运、盐运两大经济命脉的枢纽。倭寇侵扰不断。

南通狼山平倭碑。 来源:南通文旅

在此背景下,扬州和南通成为江北地区防御倭寇的前线。明朝实行卫所制度作为国家军事组织系统,明嘉靖时,扬州卫下辖通州守御千户所和泰州守御千户所,周边还设有高邮卫、仪真卫、淮安卫,将江淮地区列入重点抗倭防御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明廷还专设“淮扬兵备道”,统筹淮安、扬州等地防务,在倭寇经常登陆的通州,则专设狼山副总兵,负责通州地区的防务。

扬州卫和通州所在实战中几经磨合,以众多将领牺牲为代价,逐渐形成了“通州阻登陆、扬州截水路”的江海联防格局:南通凭狼山、掘港、石港等沿海据点阻登陆,扬州则以瓜洲、湾头等控水路,形成前后呼应的防御态势。在指挥体系上,由淮扬兵备道统筹,狼山副总兵节制,扬州卫及下辖卫所灵活调度兵力,有效整合两地所有的军事力量,便于堵截、围歼善于流窜袭扰的倭寇武装。战术上,两地逐渐形成了“水陆并进、内外夹击”的策略,共同应对倭寇的侵扰。两地共同构成江北海防的核心体系,反应、调度机制日益成熟,为日后西场大捷打下了基础。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寇3000多人突袭通州。倭寇先锋冲过浮桥,纵火点燃了南濠河畔的望江楼。通州城被围,情况危急。扬州卫、泰州所闻讯后及时调动兵力,驰援通州。倭寇探知大批明军将至,决定强行攻城。倭寇与通州守军及扬州援军激战七八个小时,死伤100多人也没能拿下通州,转而纵火焚烧城外民居、庙观等,渐次退往狼山,遁海而去。在扬通合力抗击下,倭寇此次未能侵扰内陆。

江海防线守护经济大动脉

扬州与南通形成江北海防体系,在明朝抗倭斗争中的一大重要贡献,就是保障了漕运与两淮盐课的安全。

漕运是明朝经济命脉,两淮盐课是明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扬州既是漕运重要枢纽,也是两淮盐区征税和运销的中心,而且南通和泰州还是两淮盐场的核心产地。如若倭寇袭击屡屡得手,必然会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威胁到明廷的统治。

南通抗倭平民英雄曹顶墓。来源:南通文旅

扬州和南通构成江海联防,不仅是在军事卫所正规军之间形成协同合作,还在兵员组织、战斗策略方面,积极应用了民兵、乡兵、盐工、灶勇、居民等的多元化军事力量,创造了军民协同的抵御方式。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月,五六百名倭船突至狼山,登岸焚劫。经过三天战斗,倭众大部被官军剿灭,但仍有余寇在狼山一带肆行焚掠。通州方面领兵600名会同海门知县赵卿等合兵追剿。这次追剿,发动了当地盐场的灶户、灶勇、居民参与其中。史载,灶户何细、蒋栋,灶勇季伦、姜清等均斩获倭首,并且还缴获了倭刀、倭驴等战利品。倭寇见当地全民皆兵,只得抱头鼠窜。

在多次抗倭战斗中,通泰地区的丰利、栟茶、掘港、吕四、余东、余中、余西、金沙、西亭等盐场均未受到太大冲击,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形成全民抗倭的格局,有赖于有民生改善的措施配合。史载,抗倭将领如刘景韶等人,注重减轻百姓负担,关心民生疾苦。刘景韶悯恤民情,“凡军务事议,皆留心民疾,切中时病,议减税粮”。这种将军事斗争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做法,为扬通抗倭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标签:
责编: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