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关键词,解码江苏未来产业
2025-09-01 07:2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苑青青,许愿  
1

八个关键词,解码江苏未来产业

—— 来自2025江苏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的观察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

去年8月31日,江苏召开首届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开启了推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今年8月30日,这场关乎未来的科创盛宴如期而至——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交汇点大平台承办的2025江苏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在南京举行。

江苏未来产业发展交出了一张怎样的答卷?大会现场,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江苏省未来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江苏未来产业呈现“八个加快”的良好态势。全省未来产业规模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拥有年营收500万元以上、近两年年均增速在50%以上的高成长企业180家。透过大会这扇窗,记者感受到,江苏未来产业正拔节生长、聚势成峰。

图为大会现场。 记者 邵丹 摄

综合实力

——综合实力加快壮大,重点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着眼于发展先机,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亮出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看规模,企业集群与营收能级持续突破。2024年,全省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3112家,营收规模7578亿元。《2024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显示,我省南京先进通信、常州清洁能源位列全球未来产业城市(集群)前20。

看专利,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截至2025年6月,未来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31.5万件、11.4万件,其中第三代半导体、氢能等4个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一。

看平台,高能级载体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固体微结构物理、毫米波、仿生界面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44家、数量居全国省(区)第一。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江苏,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生物医药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规模大、专利多、赛道广,通览这份成绩单,用“提气”二字形容再贴切不过。作为未来产业“第一方阵”成员,江苏始终以“打头阵”的自觉,聚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脊梁”。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部分前沿技术取得突破。

今年3月,香港大学医学院宣布,其教学医院香港玛丽医院成功完成全港首例CAR-T细胞治疗末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创香港引用内地制造先进细胞治疗产品先例。

故事要追溯到4个月前。患者的单采血样经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入境,在南京驯鹿生物为血样中的免疫T细胞装上识别癌细胞的“CAR”组织后,被再次运回香港并回输进患者体内。治疗中使用的产品,是驯鹿生物自主研发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全人源CAR-T产品。

在江苏,冠以“首个”的细胞和基因技术产品不胜枚举。而从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延伸至更广阔的未来产业领域,这样的创新突破也在领跑全国。与此同时,全省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也在日益加快,从组建全省首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到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成功举办,越来越多“实验室里的突破”正加速走向“生产线上的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而鲜活的创新动能。

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加快汇聚,金融支持服务提质增效。

“未来产业需要耐心资本陪伴,给企业创新发展足够的时间和期待。”大会上,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这句话引起共鸣。

一年多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以“超长待机”模式,为有潜力的未来企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出资组建41只产业专项基金、规模跃升至1069亿元,其中未来产业天使基金9只、规模达65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未来产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超200亿元,惠及企业超5000家,越来越多具有“硬核本领”的未来产业企业获得资本青睐。

大会现场,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发布了农商未来贷、科创苗圃贷以及科技人才创业贷等系列金融服务产品,针对不同主体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建斌许下承诺:一年内,全省农商行系统将投放未来产业相关贷款不低于100亿元,未来3年相关贷款年均增速不低于20%,以全方位、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精准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来自常州的氢能创业者胡超兴奋地说:“过去融资要跑断腿,现在银行、基金主动找上门,这就是江苏‘耐心资本’的温度。”

人才体系

——学科布局加快完善,关键人才支撑不断夯实。

在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南京大学原子制造研究院)实验室内,一套能够进行原子规模化操控的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弯曲排列,宛如一条游龙,在这里,一项项“从0到1”的原始创新正破土而出,闪耀着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智慧光芒。

实验室负责人介绍,该设施已成功产出原子级尺寸镍粉体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未来,还将聚焦芯片近零损伤加工、分子精准合成等前沿领域,释放巨大发展潜能。

原子级制造是一条全新赛道。南京大学作为“探路者”,在此领域深耕多年,在国内率先制造出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实现原子级精准操控技术的重大突破。

加快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抢占前沿领域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在未来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江苏前瞻布局、多措并举,持续夯实人才根基。目前,全省已建成38个未来产业相关学科,建成23个未来产业相关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

发展态势

——试点成效加快显现,集聚发展势能持续汇聚。

去年,江苏播下21粒“未来”火种——“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如今,星火成炬,21个试点区域以创新为笔,挥毫书就一张磅礴答卷。

常州武进区是全省氢能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氢致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扬没有想到,公司落地武进不到一年,就在这一试点区域取得电解海水制氢关键材料、工艺流程、系统装备等领域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实现年销售收入1020万元,“常州武进重视氢能行业发展,营商环境好,产业链齐全,产业生态完善,待公司三期1.5GW产线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三年5亿、五年10亿元的产值目标。”

一个个集聚区,通过链上布局于纵横交错间织就一张产业生态网:923家高新技术企业于此沃土深植、加速奔跑,485个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串珠成链、融通产学研,4937件发明专利破土而出,281个未来产业项目拔地而起、奔涌成潮。

应用场景

——场景示范加快拓展,标志性产品崭露头角。

穿戴上便能行走自如的肌肉外甲、可以与人情感互动的四足机器狗、戴上就能实现“全脑检测”的光学脑机……会上,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了56个未来产业标志性终端产品,成为全省未来产业从“炫技”走向“落地”的“闪耀坐标”。

“知行灵巧手是一款覆盖0.1kg—1.2t全负载的智能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融合自研驱控一体伺服系统与柔性自适应技术,成功解决传统机械手在异形、易损件中的操作痛点。”知行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灵巧手是56个未来产业标志性终端产品之一,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林敏敏介绍,知行产品已批量应用于3C制造、航空发动机装配等场景,并和包括宇树科技在内的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

未来产业,以可感知的细节颗粒度照进现实。会场之外,更多应用场景成为促进未来产业技术验证、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报告显示,江苏已遴选出首批44项前沿技术应用场景,新扬新材料“大型倾转旋翼飞机”等4个产品入选工信部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标志性产品,超400项未来产业技术产品获得2025年“三首两新”申报认定。

区域协作

——开放合作加快深化,协同创新网络不断拓展。

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雄厚、产业链供应链完备,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数量占比超过30%,是全国发展布局未来产业最具条件的地区之一。

今年3月,两架直升机从上海虹桥商务区腾空而起,分别划向南翼的嘉兴与北翼的苏州,标志着长三角首条跨省低空载客航线网络化运行正式启航。这条连接上海、嘉兴、苏州的“黄金三角”航线,通行效率是地面交通的3倍以上。

长三角三省一市正以各自优势共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专家介绍,上海正以技术标准突破为核心,江苏创新空域管理体系,浙江以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抓手打造物流枢纽,安徽通过试点政策吸引技术外溢——各展其长,又浑然一体。

低空经济的协同攻坚,是长三角合力培育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三省一市正“攥指成拳”,整合优质科创资源,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三省一市联合组建19个跨区域产业链联盟,成立24家创新联合体,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领域;联合发布人工智能十大应用场景,覆盖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八大领域。

发展主体

——企业主体加快培育,发展生力军进一步壮大。

南京江宁区智能工厂内,一台负载700公斤的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正将车身钢梁精准嵌入焊接工位。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地的制造车间上演——今年上半年,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同时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

在江苏未来产业版图上,一大批增长势头强劲的未来型企业已铸成强大创新矩阵。其中,领军企业不断壮大,新增独角兽企业3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19家,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一;骨干企业蓬勃发展,18家单位入围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600余家未来产业企业纳入全省“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库;高成长企业增长势头强劲,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近两年年均增速达50%以上的高成长企业180家……

“领军者”勇立潮头,“生力军”加速奔跑,引领着时代的产业浪潮于悄然间成势见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苑青青 许愿 柏丽娟 孙秦旺 许海燕

标签:
责编:陈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