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听说过“邪修”这个词吗?
“邪修”做饭,用养乐多做叉烧,用饮料浸泡鸡爪,用空气炸锅炼猪油;“邪修”体态调整,想象胸口发射光线来治疗驼背;“邪修”学习,把某社交平台换成英文版学英语……
这个夏天,“邪修”彻底出圈了。有数据统计,在某短视频平台,“邪修”等相关搜索词下互动热度超过1.9亿,某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词条共计获得7.3亿浏览量。带着“反套路”色彩的生活方法论,正成为年轻人解压、破局的新选择。
所谓“邪修”,原本是指仙侠小说里用歪门邪道的方式修炼。切换到当前的互联网语境,“邪修”指的是用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方法达成目标。直白点说,“邪修”就是简单快速有效的生活窍门。这些充满创意的小妙招,与原理无关,直接求结果——“英雄不问出处”,只要管用就行。
“邪修”为何火了?快节奏的生活之下,年轻人更倾向于在寻找一种成本更低、压力更小的经济实用办法。不费劲、不追求完美,但一定要有用!“邪修”能在互联网社交场域迅速传播,还在于其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邪修”减肥,想象自己是一只宠物,食物不能过咸过油,还要定时遛弯……评论区里一边追问,这也能行?一边又忍不住想要试一试的冲动。因为,试错成本相对较低,哪怕失败了也不过是“多了个小笑话”,况且说不定就成了呢。这些稀奇古怪的办法,引来各种互动跟帖,助推“邪修”不断破圈。
“邪修”究竟是在修什么?修的是打破常规的办法。“邪修”,从做饭到健身、美妆、学习等方方面面,甚至“万物皆可邪修”。在“邪修者”眼中,“正修”太繁琐,正统过于沉重。就拿做饭来说,买菜、洗菜、切菜、炒菜,一套流程下来至少一两小时,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用电饭煲“一锅出”搞定3菜1汤,用空气炸锅10分钟把手抓饼变成披萨……不开火还能少洗几个碗,是不是也想试试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敢于打破常规,生活处处可尝试,生活处处有惊喜。
“邪修”,修的是对生活的掌控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陷入焦虑太容易,配得感也越来越低,而“邪修”提供了一种“微小而确定”的安慰:哪怕只是做出一道邪门却好吃的菜、尝试一个古怪但有点用的健身动作,都像是一次对生活的“轻干预”。它让我们重新体会“我能让事情发生”的实感,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小确幸。认真生活,不放弃努力,但拒绝无效内耗,追求的正是一种松弛的掌控感和满足感。
“邪修”,修的也是一种情绪价值。“邪修”自带幽默气质与游戏感,它不像正经教程那样充满压力与要求,反而像是一场集体创作、一次生活实验。比如有人晒出“用马克笔给白鞋补色”的“邪招”,下面立刻有人接“我试过用风油精去胶,超管用”。它不高高在上,不指责“你不对”,而是邀请你“试试看嘛”。这种轻松与包容,消解了“我做不到”的无力感,也让大家在互相调侃里,把生活里的小难题变成了有趣的小插曲。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不必纠结于“正统”还是“邪修”。生活中遇到的每一道题,并非只有标准解法。那些看似离谱的办法,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尝试,或许正是让日子变得有趣的钥匙。有人说,别总跟生活过不去,更别总和自己较劲。给生活找点乐子,用“邪修”之道取悦自己,把日子过开心了才重要,不是吗?(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