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代扫教室,别让“爱”偷走孩子的劳动成长课
2025-08-31 21: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程晓琳  
1
图源 视觉中国

开学铃声未响,不少学校的教室却先热闹起来。一群家长拿着扫帚、抹布、消毒喷雾,里里外外清扫擦拭,忙得满头大汗。这一幕在每年开学季都会上演,也如期引发热议:有人理解家长“怕孩子累、怕打扫不彻底”的苦心,有人却质疑“连教室卫生都要家长代劳,孩子何时能学会承担责任”。争议的核心,不是“谁来打扫更干净”,而是“谁该成为打扫的主体”。而答案其实很明确:教室卫生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是学生自己。

家长代劳教室卫生,看似是“爱子心切”,实则藏着三重认知误区。其一,是把“劳动”等同于“负担”。在部分家长眼中,孩子的核心任务只有学习,打扫卫生是“浪费时间”“耽误功课”,却忘了劳动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早已明确,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而打扫教室正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易落地的劳动实践。让孩子擦一次黑板、扫一次地面,不仅能学会基本的劳动技能,更能在“把教室变干净”的过程中,建立“这是我的教室,我要对它负责”的归属感,这种责任感,远比试卷上的分数更能滋养长远成长。

其二,是把“代劳”当成“关爱”。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太小,扫不干净”“灰尘会弄脏衣服”,于是习惯性包办一切。可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在“无菌环境”中完成的。第一次扫地可能会漏扫角落,第一次擦桌子可能会弄湿衣袖,但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就像孩子学走路要先摔跤,学劳动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如果家长永远冲在前面,替孩子扫清所有“麻烦”,孩子只会逐渐失去动手的勇气和能力,最终长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旁观者,既不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琐碎挑战。

其三,是对学校责任边界的模糊认知。部分家长代劳,并非完全自愿,而是源于学校的“隐性暗示”。有的老师在家长群里发“教室需要大扫除,欢迎家长自愿参与”,看似“自愿”,实则让家长陷入“不报名就像不支持学校工作”的道德压力;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开学即整洁”的效率,直接默认家长来完成清扫,却未给学生安排合理的值日任务。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本应是劳动教育的引导者,而非“甩锅者”。若学校只关注教室的“表面干净”,却忽视了通过打扫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机会,便是丢了教育的“里子”。

反过来想,让学生承担教室卫生,并非“苛责孩子”,而是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在不少家长的记忆里,小时候开学前,老师会提前给学生分好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清扫区域——一组擦窗户,二组扫地,三组整理课桌椅,四组消毒。开学当天,学生们带着小抹布、小扫帚,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虽然动作略显笨拙,却个个认真投入。结束后,老师还会组织“最美教室”评选,让学生分享“我为教室做了什么”。这样的过程,不仅让教室变得整洁,更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有价值、付出有意义”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家长代劳永远无法给予的。

当然,强调学生是主体,不代表学校和家长可以“袖手旁观”。学校需要做的,是建立清晰的值日制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配合适的任务,比如低年级学生负责整理自己的书桌、擦自己的椅子,高年级学生负责扫地、倒垃圾;同时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指导,教学生正确的清扫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受伤。家长则需要转变心态:把“我来帮你”换成“我教你做”,把“怕你做不好”换成“没关系,再试一次”。当孩子主动完成打扫后,哪怕只是扫干净了一小块地面,家长也应及时鼓励。这种肯定,会成为孩子爱上劳动、勇于承担的动力。

教室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小天地”,打扫教室的过程,本质上是“经营自己的空间、承担自己的责任”的过程。开学季家长代扫的争议,提醒人们:教育不该只追求“结果的完美”,更要重视“过程的成长”。与其让家长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不如让孩子在亲手清扫中学会责任、懂得珍惜。毕竟,未来的人生路上,没有永远为他们“打扫战场”的家长,只有学会自己“清扫障碍”的能力,才能让他们走得更稳、更远。(程晓琳)

标签:
责编: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