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丨朱志成:服从命令听党指挥,走好夺取胜利每一步
2025-08-31 17:4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爽  
1

编者按: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抗战精神火炬,即日起,交汇点新闻推出“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系列融媒报道,实地寻访抗战老兵,在口述中重温热血时刻与峥嵘岁月,以青春感悟致敬民族脊梁。

8月的天气骄阳似火,草木苍翠。走进淮安市清江浦区柳树湾街道朱志成老人家,家门口悬挂的两块“光荣之家”牌匾十分醒目。午休刚睡醒,99岁的朱志成听家人说媒体记者来采访关于抗日战争的往事时,他起身嘱咐家里人要帮他穿上军绿色短袖,胸前挂上奖章。一番梳洗后,满脸皱纹的老人家拄着拐杖从卧室走到客厅沙发上坐下,虽然步履缓慢但精神矍铄。

朱志成的儿子朱如功告诉记者,一家人是地地道道的涟水人。老人身体一直都挺好,时常和家里人谈起自己年轻时参加抗战的经历。今年不慎摔跤后,记忆力和听力严重衰退。目前,要在耳边俯身大声说话,老人才能听得到。1939年春天,涟水城被日军侵占,日本兵经常下乡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朱志成的舅舅嵇萍、嵇伍伦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1942年,时年16岁的朱志成经舅舅推荐,参加了新四军。“去当兵,给打日本兵增添力量。”朱志成认为,只有到部队服从命令听指挥,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才会迎来胜利。

朱志成获得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

抗战期间,朱志成先后参加抗击日寇、打击伪匪的大大小小战斗,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爸爸说过,在部队转移中有一次被4个日本兵围追。他头也不敢回地拼命往前跑,跑了大概14里到河边,不会游泳的他心想要么拼死一搏要么给日本人逮着也是死。心一横,跳进了冰冷的河水里。日本人以为他跳河死了,也没有再追,就这样死里逃生保住了性命。”说到此处,朱如功眼眶有些湿润,紧紧握住父亲的手。

还有一次,部队向山东进发,途中遭到敌军突袭。连长命令朱志成和一部分战士绕到敌人后方,采用“两面夹击”的战术,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接受命令后,朱志成和战友沿着一个山沟悄悄地来到敌人身后,瞄准时机集中开火。敌人误以为新四军的部队来了增援,吓得仓皇逃窜。

朱志成和儿子媳妇的合影

1946年春,一场突发疾病迫使他离开部队回到家乡。返回家乡后,朱志成先后担任过地方民兵营长、村委会主任等职务。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朱志成依旧带着战场上的拼劲,冲锋在前,服从命令听指挥。“我要去涟水!我要去涟水!”采访中,老人时常嘀咕着要回老家。“母亲80多岁去世后,老爷子就和我们一起在淮安市生活。以前,他回老家总会看看战友,共同回忆当年打仗的事。但是现在,战友们几乎都不在了。即便如此,他还经常想老家的人,想回去看看。”朱如功说。

在朱志成家的客厅,记者注意到一张参军的照片。朱如功介绍,照片中的人是自己的儿子。以前,爷爷常给儿孙们讲抗战故事,叮嘱他们:“老一辈打仗受罪,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年轻人要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练就本领报效国家……”在爷爷的影响下,孙子高中毕业后毅然参军,献身国防事业。朱如功说:“当时送孩子入伍时,老爷子一直叮嘱他到了部队好好干,服从命令听指挥。我父亲参加抗战的经历让我很受鼓舞,虽然我没有机会参军,但希望我的儿子,孙子都能为家争光,为国尽忠。”

集结青春微光,点燃奋进星火

“铁血今犹在,山河已无恙。”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警示我们不忘来时路;精神是最强的动力源,激励我们勇赴新征程。

今年6月,学院组织部分学生探访抗战老兵朱志成。探访中,老人深情讲述战场上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重现昔日感人历史场景。大家纷纷表示,老兵胸前佩戴的勋章,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在血火淬炼中挺立的不屈脊梁,暗暗发誓要将爱国情、强国志入脑更入心,继续传承革命先辈精神。

青年是中国革命的先锋队,是抗战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在风雨如晦年代,有青年笔墨为刀、有青年弃笔从戎,青年的热血与担当为抗战胜利注入澎湃动能。八十载岁月流转,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灯塔。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当有不负盛世的决心,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勇担使命,以先辈为镜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融入日常、见于行动,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学生)


总监制:双传学、顾雷鸣

总策划:杭春燕

监制:孔德信

策划:张加静、陆辉、郭蓓

文案、采访:李爽、喻婷、颜霏

新媒体:丁叮、李楠

设计:朱丹清、丁越、施彩娟

视频:张苏宁、闻安南(实习)、常江(实习)

助理:谢玚


标签:
责编: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