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31日上午,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介绍了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遗物修缮保护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新公布著名抗日英烈牺牲时平均不足35岁
公布第四批著名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此前于2014年、2015年、2020年,先后有三批共26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10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公布,第四批名录包括34处设施、遗址和41名英烈、2个英雄群体。
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马飞雄介绍,第四批名录从酝酿到产生公布历时5个多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奋勇抗战;二是注重呈现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奋战史;三是注重兼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牺牲贡献,还原展现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的抗战壮举。

第四批名录所承载的每一个英雄事迹都令人深受感动、肃然起敬。据介绍,著名抗日英烈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5岁。他们当中有爱国将领,比如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共产党员郑少愚,在八一四空战、武汉空战、柳州空战中屡立战功,1942年执行任务时殉国。有战斗英雄,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7团2营营长刘鸣琴,作战勇猛,率部多次重创日军,受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通令嘉奖。有少年勇士,如抗日儿童团团员王禾,是《歌唱二小放牛郎》“王二小”的原型之一。有爱国华侨,如蚁光炎率领华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向国内捐款捐物用于抗战,后来被亲日派特务暗杀于泰国。还有国际友人,如苏联援华飞行员奥列霍夫、罗马尼亚援华医疗队护士柯芝兰等,他们不远万里来华,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出宝贵生命。
从纪念设施遗址看,有展现全民族抗战的,如位于河南洛阳的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旧址,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同志多次到此指导工作,刘少奇同志在此起草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稿。有见证抗战胜利的,如位于山西太原的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第一军军部大楼旧址,这是国内16个日军受降点之一。有记录日本侵华血泪史的,如位于吉林白山的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记录着日本侵华期间奴役中国劳工、迫害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的累累罪行。还有反映中国军队出国作战的,如位于缅甸的密支那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安葬着347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记载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国在境外有抗战纪念设施和遗迹百余处
国务院公布的前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港澳地区有3处、海外有3处,第四批名录中共有4处境外纪念设施。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际合作司)负责人李敬先介绍,我国在境外有抗战纪念设施和遗迹百余处,主要包括在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等国30余处,在港澳地区80余处,一般由当地华人华侨、社团组织或中资企业、所在国有关部门等管理,大部分管理状况较好。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境外抗战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力度,2023年、2024年先后在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建成或修缮抗战纪念设施。李敬先透露,今年,在俄罗斯修缮建设中国东北抗联教导旅英烈纪念设施拟于近日竣工开放;国家还赴香港、澳门实地踏勘祭扫抗战纪念设施,赴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抗战纪念设施开展缅怀纪念等活动。

“我驻相关国家使领馆正在按照要求全面摸排境外抗战纪念设施状况,逐一研究制定修缮保护计划方案,组织祭扫纪念活动,确保所有境内外抗战纪念设施都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利用。”李敬先说。
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抗战纪念馆体系基本建成
抗战文物实证抗战历史、承载民族记忆。据统计,全国抗战主题不可移动文物有1万余处、可移动文物50万余件/套。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现场介绍,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已基本摸清。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批抗战遗址,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纪念设施作为重点调查对象。目前,20个抗战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国累计实施3000余项抗战遗址保护修缮、陈列展示、环境整治工程和馆藏抗战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重要抗战遗址重大险情得以消除,馆藏抗战文物保存状况明显改善。

我国抗战纪念馆体系也已基本建成。孙德立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改扩建近20家抗战纪念馆、对50余家抗战纪念馆进行展陈提升,全国备案抗战纪念馆达到257家,抗战纪念馆建设质量和展陈水平显著提升。全国年均举办抗战主题展览500余个,超过6000万人次观众走进抗战遗址和场馆。目前,96个抗战遗址和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设立内地首个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珍藏的卢沟桥事变守城部队战士的钢盔,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杨靖宇用过的马刀,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展出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锦旗,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陈列的沾有爱国侨领蚁光炎遇难时血迹的旗袍……作为文物部门负责人,孙德立现场分享了几件让他印象深刻的文物,并特别提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份东北抗联战士的《露营之歌》手稿,其中写道“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有的观众看了之后说:‘这种精神,这份斗志,何等真切!何等豪迈!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不奋进!怎么可能压得倒!’”孙德立说,这就是抗战文物直抵人心、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
全国各地均举办抗战主题陈列展

今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港澳地区均举办了抗战主题陈列展,比如香港8月下旬七天连开四个抗战展览。这些展览吸引大量受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56天累计接待观众已超60万人次,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近三年年均接待观众300万人次,今年暑期日均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
全国各地的展览呈现出多维叙事的特点。从“为了民族解放与人类和平”主题展览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从百团大战到台儿庄大战陈列,都是以十四年抗战史为轴,以宏大叙事为主,以史诗格局再现伟大胜利。从地道战到铁道英雄、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从国际友人到飞虎队专题展览,注重多角度叙事、小切口呈现,让抗战历史更加饱满而真实。
一些展品是首次面世。比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首次展出在卢沟桥事变壮烈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中国国家博物馆赴香港举办首次抗战文物展,华侨抗战展征集的侨批,善用小人物折射大情怀,讲述普通人的不平凡小故事,展现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赤子情深和不屈脊梁。
这些展览注重以物证史。比如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推出的“改变世界的战争”展览以国际记者和外国作家的报道、著作、手稿,生动展现让世界听到延安声音,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支撑起中国抗战的信心和希望。8月30日刚开展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是首次集中展示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将珍贵文物、档案文献、历史影像、历史场景进行立体呈现,充分展现东北抗联艰苦抗战、功垂霄壤的抗战历史。

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武装。据统计,东北抗联遗址有近700处、纪念设施35处,文物藏品10万余件/套,是东北抗联14年抗战史的重要见证。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负责人彭跃辉透露,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和黑龙江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突破,已发现4000余个抗联遗迹点、出土近5000件抗联遗物。
为强化文物保护,文物部门公布了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将16处东北抗联纪念馆核定纳入前三批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名单,联合发布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签署统筹推进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利用合作协议。目前,开展的东北抗联遗址考古调查发掘项目累计有72项,实施东北抗联遗址保护展示工程200余项;累计推出东北抗联主题基本陈列42个、专题展览76个、主题活动300余项、展演宣讲活动2000余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