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三角一个新兴产业——数据产业“热”了起来。
8月21日召开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透露,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正在联合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
同一天,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数据主管部门、相关省级部门、地市区及企业代表逾百人齐聚上海,举行2025年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组工作会议,谋划推动数据合作事项纳入“十五五”规划体系,持续深化长三角数据一体化发展。
紧接着,8月22日至24日举办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发布《2025综合算力指数》等算力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长三角苏浙沪跻身省级行政区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前十。
......
作为我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当前,长三角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协同共享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01
摸清“家底”:“10万+”数据企业
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源,是继劳动、土地、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生产要素”,也被人称作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而数据产业则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汇聚、计算存储、流通交易、开发利用、安全治理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等业态,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新兴产业。
有人问,现下在长三角,这座“数据油矿”的产业“家底”有多少?
8月14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负责人透露,2024年,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6%,集聚数据企业超过10万家。产业规模占比全国约五分之一,企业数量占比全国四分之一,可见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数据产业最强劲的增长引擎。
在这组数据之前还有一个“前缀”——从区域来看,长三角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的数据产业生态,资源共享、创新联动的集聚效应尤为突出。这表明,长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众多领域更多都呈现出“抱团作战”,一体化的成色显著提升。
更细致地看,能体现长三角实力的还有“综合算力水平”。
根据《2025综合算力指数》报告,苏浙沪位列省级行政区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前十,其中江苏第二、浙江第四、上海第六。从算力、存力、运力、模力、环境等维度比较,浙苏沪跻身算力分指数全国前十,苏沪浙跻身存力分指数全国前十,浙沪苏皖均跻身运力分指数、模力分指数全国前十,苏浙跻身环境分指数全国前十。显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沪苏浙皖已共同构建起一个“算力金三角”。
从上海的数据交易所到杭州的“中国数谷”,再到苏州工业大数据特色基地......总体而言,长三角已基本形成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交易—应用—安全”的完整产业闭环。
02
壮大“家业”:构建一个产业“数三角”
当前,我国数据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巨大。
但如何利用一体化的政策红利和自身资源禀赋抓住机遇,构建起一个成熟的产业“数三角”,是沪苏浙皖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摆在面前的一道关,是如何让原本“各自为政”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带有改革“内在基因”的长三角给出自己的答案:通过制度创新从根本上破除行政藩篱。
去年底,三省一市数据管理部门共同建立长三角数据专题合作机制,首次明确加快推进长三角在数据领域的一体化,并重点在八方面发力,包括:数据安全可信流通,算力资源合作发展,长三角“一网通办”,数据市场一体化,数字经济统筹协同,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公共数据开发利用。
在数据链路的高效流通上,三省一市把标准制定摆在“桌面”上——相继签署《“长三角”数据标准创新建设合作协议》,编制《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接入规范》,形成《长三角数据共享工作方案》《长三角数据运营报告》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抓住数据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除了数据资源供给、流动外,还要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其中打造一体化算力体系尤为重要。
作为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八大算力枢纽之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一起,组成了长三角算力枢纽。在长三角两大数据中心集群之间,去年8月,长三角枢纽“1+4”算力平台启动互联互通。“1”即长三角(上海)算力互联互通平台,“4”即代表示范区集群的上海算力交易平台、苏州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阿里云长三角智能计算(嘉善)算力基地和代表芜湖集群的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跨省调度,大大提高算力资源的利用率,让在当前我国存在算力供需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情况下,使“吃不饱”和“不够用”的地区能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
03
盘优“家产”:从“量”级向“能”级跨越
根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数据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具有先发优势的长三角地区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数据产业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其一,瞄准短板弱项,补强差距。
从全国数据产业共性问题看,当前数据要素“供给—流通—应用”的市场化循环体系仍不通畅,大量数据处于“沉睡”状态,数据要素价值尚未充分释放;高质量数据集仍旧缺乏,部分数据源存在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数据交易市场尚不够成熟和规范等。
在长三角内部,跨省区域之间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布局仍需进一步优化;数据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目前数据需求主要集中在金融、零售、公共服务等少数行业,需面向数据采集、存储、治理、分析、流通、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动各种业态发展百花齐放,等等。
其二,强化人才支撑,培育“强而有力”的数据企业。
新兴数据产业需要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眼下的现状是:数据要素市场相关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尽管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富,但数据人才专业对口却相对匮乏。
新兴数据产业需要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企业。长三角不仅需要进一步在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上协同发力,如培育数据资源企业、做强数据技术企业、扶持数据服务企业、做优数据应用企业、发展数据安全企业、壮大数据基础设施企业等。更为关键的是,长三角有必要也有条件扶持更多有实力“竞逐全球”的数据企业。
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对于长三角而言,未来如何实现从“量”级向“能”级跨越,值得期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