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抗日记忆⑮|铿锵玫瑰绽烽火!孙桂:从儿童团长到人民公仆
2025-08-30 09:0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赵芳  
1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作为抗战烽火的重要阵地,连云港这片热土曾有多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在这里交汇,无数抗战英雄的英名在这里镌刻。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联合连云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赣榆区史志办等单位,一起发动连云港全体市民,从身边的红色故事、纪念设施、抗战物件入手,讲述抗日记忆。让我们根据您提供的线索,用笔和镜头,一起去挖掘、整理、记取,一起去读取中华民族历史中悲壮的一页,以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灌云老兵孙桂已至96岁高龄,她的双手成为时光的“活档案”:左手有明显伤痕,右手手指微微弯曲。当被问及伤痕由来,老人一句“撞上了敌人的铁丝网”,瞬间拉回烽火年代。这位 1945 年入伍、1946 年入党,曾担任洪泽县妇联副主任、灌云县总工会副主席等职的老党员,用双手承载的印记,开启了一段藏着赤诚与坚守的过往故事。

烽火淬炼,十岁团长的抗日初心

十岁,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在孙桂的童年里,家中的革命氛围将她早早推入抗日的洪流。她成了村儿童团团长,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识字班学来的文化虽有限,抗日的决心却炽热如火。孙桂领着团员们,在村头土墙上用力刻下“打倒日本鬼子”的字样。笔画歪扭,却字字如刀。“那时我们小,但知道鬼子坏。”孙桂眼中闪着光,“就想把他们赶出去,出份力!”

夜幕降临,孙桂带着团员化身警惕的“夜莺”,将宣传共产党、抗日的传单悄然塞进家家户户的门缝。薄薄的纸页,是黑暗中点燃希望的火种,让更多人燃起抗日的信念。

在儿童团期间,孙桂还担任过“情报员”。每次,上级会给孙桂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何时送到何地以及对接的暗号。一次,她接到任务送信去邻村,“手心全是汗,就怕出错!”

她紧攥字条,心跳如鼓。在敌人眼皮下穿行,孙桂却从未退缩,以少年的机敏与胆魄,为抗日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抗日信念,深植于血脉。她的叔父是村支书,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开设了个小市集,出售粮食等物,所得悉数支援我军。“叔父为革命做了很多。”孙桂语气坚定,“我也要像他一样!”

战火青春,硝烟中的巾帼担当

随着抗战的深入,孙桂成了村妇联主任。她深知后方亦是战场,积极组织支前工作。“姐妹们,咱上不了前线,但手里的针线就是武器。”孙桂挨家挨户动员妇女做军鞋。

除了做军鞋,孙桂还组织妇女用磨盘磨玉米面作为军粮。“大家都知道这些粮食对战士们有多重要,所以再累也没人抱怨。”孙桂感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军鞋和军粮,是后方人民对前线战士最真挚的支持。

1945年,孙桂入伍,成为灌云县大队卫生所的一名卫生员,主要做包扎伤口、清洗绷带等工作。看着受伤的战士们痛苦的模样,孙桂心疼不已,她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战士们好受一些。

1947年,孙桂加入苏北兵团17旅。为抢占宿迁要地,行军速度从每小时8里增至每小时10里。朔风如刀,孙桂双腿灌铅般沉重,嘴角泛着白沫,脚下血泡破裂,每一步都似踏着烙铁前进。

休整期间,孙桂和战友们想洗衣服,却发现河水都结冰了。突然,敌军飞机出现,炸弹投向湖边,所幸没有及时爆炸。孙桂和战友们拼命跑,刚冲出百米,身后轰然巨响,冻土与泥浆如黑雨倾盆。“那次真是和死神擦肩而过。”孙桂心有余悸地说。

渡江战役行军路上,又是一番艰难险阻。阴雨泥泞,孙桂脚下一滑,身体失控撞向敌占区的铁丝网。倒刺铁丝穿透左手掌,右手手指被利刃割裂,鲜血瞬间染红冰冷的铁网与泥浆。这穿透左手的伤和终生弯曲的右手手指,成为战争刻在她身上永远的印记。

硝烟散去,孙桂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深造。在这里,她有幸聆听陈毅校长讲课,讲的是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章节。那一字一句,仿佛是明灯,照亮了她的内心,让她对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她为人民奉献的决心。

建设丰碑,扎根基层的为民情怀

孙桂的爱人是苏北警备3团的参谋,为照顾夫妻团聚,组织将孙桂从上海调回爱人所在的苏北。随后,她进入省委文化干校,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扫盲到初中的文化“补课”。

毕业后,孙桂随丈夫来到洪泽,挑起县妇联主席的担子。不久,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她下沉到生产落后的小坝村任书记。当时村里生产遇到困难,栽秧成问题。孙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立即找县委求助,组织70名插秧能手日夜不停地干活,顺利种下秧苗,为丰收打下了基础。

洪泽县发大水时,粮食缺乏,孙桂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村民吃,自己饿到浮肿。村民们感激不已,把煮熟的鸡蛋放进她的被窝。孙桂发现后,坚决把鸡蛋还给村民。

此后,孙桂相继担任灌南县妇联主任、服务公司副主任、灌云县总工会副主席等职务。岗位流转,初心如磐,她始终躬身实干,只为人民福祉。

从抗战烽烟到建设浪潮,孙桂将青春、热血与汗水,熔铸进一个个动人的篇章。岁月在她脸庞刻下深深年轮,眼中的光芒却依然如炬。她的故事,是穿越时空的火种,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为家国昌盛、人民福祉而奉献。

通讯员 庄婷婷 郑非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标签:
责编:吉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