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周记|鼓足干劲谋发展
2025-08-29 22:2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颜霏  
1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时节秋意初显,本周江苏抓经济促发展步履不停。

  8月23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在南京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举行工作会谈。信长星说,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江苏的“强省之要”。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高水平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切实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

  8月26日,南京市统计局发布“1—7月南京经济运行简况”。1—7月,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实施各项宏观政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三大关键仗”“三大攻坚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态持续向好。具体来看,工业方面,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1%;消费市场方面,1—7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60.22亿元,同比增长4.4%;居民消费价格方面,7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价格方面,7月份,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3%、3.6%。

  8月26日,苏州市统计局发布今年1至7月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今年1至7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267.7亿元,同比增长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主导行业稳定发展,全市前六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17699.1亿元,同比增长5.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4.9%,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7.1%和5.3%。先进制造业引领增长,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417.3亿元,同比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5%,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

  看向南通,1—7月份南通市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8月26日,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工业、服务业、外贸等主要行业领域稳健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潜力。下阶段,全市上下将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扎实推动经济向新向好发展。具体来看,工业大盘稳固夯实,重点产业引领增长;服务业较快增长,服务消费发展势头好;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民间投资规模扩大;社会消费总体稳定,以旧换新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增速强劲,存贷款增速稳健运行。

  无锡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从经济大市的地位和使命出发,在高质量发展上挑起大梁,书写出无锡产业发展的精彩篇章。作为物联网的首航之城,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占据全省“半壁江山”;延续“百年工商”的制造能力,无锡去年29家企业入围“中国机械500强”,23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数量全省第一;先后落地阿斯利康、药明康德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13%。

  一座城市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发展能力。徐州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扎实,今年,徐州加速培育新产业与新动能,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填报研发投入达98.75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超年度10%的增长目标;341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2.19亿元,同比增长26.75%,高于全省17.55个百分点。从智能工厂的“无人车间”到实验室里的“卡脖子”攻关,从高校前沿探索到企业成果转化,徐州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多点开花,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近日,淮安出台《淮安市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实施方案》,锚定“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26年末,完成智能建造适用技术试点并逐步推广,培育10家市级、3家以上省级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建成不少于10个市级、3个省级试点项目,数字一体化设计初步应用于工程全生命周期;到2030年末,智能建造技术在全市大中型项目应用占比达50%,建筑机器人等新型建造设备广泛应用,培育30家市级、10家以上省级智能建造企业,形成1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到2035年末,大中型项目全面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实现智慧工地全覆盖和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建成高水平融合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千亿级产业是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引擎”与“先锋力量”。近年来,宿迁把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脉搏,锚定高质量发展“坐标系”,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加速打造千亿级“产业舰队”,在时代浪潮中奋楫争先、破浪前行。作为宿迁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之一,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90.86亿元,同比增长10.13%;全市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生态持续完善的生动局面。

  本周,“苏超”热度依旧不减。一张小小球票,成为撬动多元消费的“钥匙”。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8月21日发布“苏超” 消费跟踪调研报告。这份针对“苏超”第九轮赛事的专题调研显示,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6座主办城市,“苏超+”消费模式成效显著,95.9%的现场观众因观赛产生门票之外的延伸消费,赛事已成为激活城市消费活力的重要引擎。调研显示,91.8%的观众知道景点免费、消费折扣等“苏超”优惠活动,其中近一半“非常了解”;79.0%的观众已经参与或计划参与相关活动。95.9%的观众产生了门票外的消费,65.9%的观众表示本次行程支出超出预期。外地观众家庭整个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2000元区间。94.1%的观众在外用餐,79.0%的观众购买文创产品,62.5%的观众存在娱乐等其他消费,进行酒店住宿、景点游览的观众分别占比21.0%、66.1%。

  处暑时节,江苏抓经济促发展劲头十足,“苏超”激活消费,全省上下以时不我待的拼劲,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切实扛牢经济大省责任,书写发展新答卷。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颜霏

  图片  南京发布 无锡发布 新华日报

标签:
责编:卢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