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很吃紧了。”江苏纺知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旭最近遭遇“喜人的烦恼”,随着公司自主研发的“纺知云”平台注册家纺企业用户数突破700家,其系统算力也达极限。
在南通家纺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近来愈发明显,家纺公司经营者们或出席公开活动、或参加私下聚会,聊得最多的不是家纺,而是“算力”,不少人甚至患上“算力焦虑”。这是为何?因为AI画稿、AI驾驶、AI直播等大量消耗的,就是算力。
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深度融入家纺产业,“老传统”在“新势力”的冲击下加速瓦解、重构、迭代,市场上新气象、新机遇、新挑战不断涌现。
AI握画笔:设计师的“护城河”没了
“结合小兔子玩偶图片,做出蜡笔画效果图案,散版排列,点缀小太阳简笔画,背景为米色。”位于通州区川姜镇的南通家纺城,OUMO家纺设计师朱梦卿打开AI设计软件,上传手机拍摄的实物照片,输入效果和风格文字描述,仅三四秒就生成了画稿。又经手动打磨细节表现,全程不到半小时,一款家纺产品花型设计稿就完成了。
比效率、拼速度是家纺市场的生存法则。平均每年生产家纺床品12亿件,每月线上成交额25亿元,每天出口货品近3000万元,每小时诞生15件新品,每秒打包27个包裹——这,曾是南通家纺的效率。近两年,随着AI技术在家纺行业“攻城略地”,处于家纺产业核心的设计领域,其“护城河”已土崩瓦解。人工智能“抢”过设计师的画笔,以百万量级增量重新定义家纺产业的“速度与激情”。
经两年自主研发,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三笙AI家纺垂类平台于今年4月上线。三笙项目负责人袁泽华介绍,设计师用AI辅助设计,出稿效率从过去每人每月10到15张,飙升至现在每人每月超200张。预计全年,公司AI软件生成画稿量近200万张,超过AI介入前历年产出画稿总和。
家纺产业因AI实现“画稿自由”,但也降低了设计行业的门槛,创意设计的“含金量”被稀释。据相关平台统计,一张完全由AI生成的画稿,其成本已低至3分钱。
“不用AI肯定不行,但用了AI卖不出去。”三威家纺设计总监帅纬在家纺设计一行已干了18年,最近两年在他看来相当“煎熬”:一方面AI新技术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行业,让像他一样的“老师傅”不得不放下身段苦学新技术;另一方面,过去一张画稿可以卖到三四千元,现在三五百元已算不错。
版权登记部门也很头疼。今年截至8月初,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收到家纺相关作品登记申请8000余件,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0%。随着AI设计画稿数量增加,版权部门的登记压力和难度倍增。“关于AI著作权,国内外司法界都存在争议。”南通快维中心主任陈前告诉记者,窗口工作人员根据经验判断,一些作品或由AI创作,但到底是不是,人脑又参与几成等问题,很难取证和量化。
AI当车间主任:全产业链刮起“数智风暴”
当AI渐成家纺设计领域的“最佳配角”,大众化的“工具箱”必然无法满足高品质花型设计的需要,南通家纺企业期待的是更加专业对口的“AI助手”。
“快的话几十秒,就能输出一张复杂花型设计稿。”陈旭向记者展示“纺知云”平台。该平台基于华为昇腾AI处理器开发,应用DeepSeek大模型,完成南通家纺产业的本地化部署。最近,好几家家纺企业考虑与“纺知云”合作,定制设计渲染、生产管理、营销展示等全流程、全场景的智能化、数字化解决方案。
放眼南通纺织行业,一场席卷全产业链的“数智风暴”已经刮起。江苏大生集团建成全国首个数字化纺纱车间,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率降低15%,利润率提高2至3倍;位于通州区先锋街道的江苏州际数码印花有限公司,目标两年内建成日产200万米数码印花工厂,全面替代传统印花工艺;南通家纺成品商蓝丝羽家纺打造的智能车间生产效率提升30%、资源能耗降低36%,成品合格率99.6%,下一步计划让AI当车间主任;金太阳公司内部,从设计人员、研发人员,到管理人员、营销人员,要求人人用AI,全面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
如今,在南通家纺市场,工作室里设计花型用的是AI助手,路上跑的是AI操控的厢式送货车,直播间里负责带货与客户交流的是AI数智人,车间里负责品控的是AI验布机……家纺行业的产业生态加速被AI颠覆。
“AI的尽头是算力。”陈旭告诉记者,当大量用户同一时间登录并使用软件时,可能造成系统卡顿,数据处理时间增加至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服务的客户越多,需要的算力就越大。”
位于南通高新区的江海智汇园,一间门牌为云平台机房的办公间里,摆放着4排约2米高、10米长的纯黑色机柜,柜身上花瓣造型的华为LOGO尤为醒目。这里是刚刚投入使用的南通数字经济创新协同中心。中心由南通高新控股集团、华为公司合作共建,总规划400P Flops人工智能算力,一期将释放116P Flops。项目技术总监张坤介绍,1P Flops相当于700台普通台式机的算力,理论上可同时为600人提供企业级AI修图服务,南通家纺企业可轻松实现“算力自由”。
销售上“云”:10家有8家在做直播
记者近日在南通家纺市场五洲路上发现,沿街10家店铺有8家都在做直播。从提篮叫卖到开网店、做微商,再到平台直播推流跑量,南通家纺销售从“地面”做到了“云端”。
“开实体店主要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真正销售在线上。”朱梦卿的售卖思路很简单——找小红书达人直播带货。她需要达人流量变现,而达人为了留住粉丝,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品为直播间“输血”,双方一拍即合。
“这些直播间都是24小时不停播的。”在位于海门区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智信网络科技首席运营官朱景南向记者展示公司的“直播矩阵”。从2021年涉足直播领域,朱景南如今带领200多人团队,运营30多个账号,去年商品交易总额突破6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南通家纺线上商户数已超5万家,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约占国内全网家纺线上销售的70%。其中,直播电商近1万家,年商品交易额超600亿元。当地专门打造纤意纺直播生态中心,牵线网络达人,提供多元场景,为100多个家纺头部品牌商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火爆,客观上是因为消费节奏加快,需求越来越多元。8月5日,南通家纺城里,艾上淳布业经营部负责人黄淳在线和设计工作室开会,商讨秋冬新品的花型设计方向。他的店铺里展示有200多个不同花型的家纺布品,到明年80%以上都将换新。“现在的年轻人,床品换得越来越勤。”黄淳透露,最近两年,店里每年新款加推量以10%到20%的幅度增长,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
10年前,南通家纺市场某头部企业曾创造过一款床品热卖超百万单的行业神话。而如今的家纺消费市场,无论是布品还是成品,已很难出现现象级爆款,即便是热卖品,“寿命”一般也挺不过两年。
“拿新中式设计风格为例,现在细分为国风、宫廷、水墨、中庸等多个门类。”袁泽华告诉记者,消费者喜好多元,倒逼商家加速推陈出新。金太阳已将一年4次的线下订货会加密为每月一次,明年计划开通在线商城,将订货会搬到线上,随时随地接受客户反馈,掌握市场动向。
“憋大招”背后:人力换赛道,新人挑大梁
记者在南通家纺城和叠石桥国际家纺城采访时,谈及AI话题,不少家纺公司经营者显得尤为谨慎,表示“不方便透露太多”。
“都在‘憋大招’呢。”帅纬道出家纺公司经营者心里的“小九九”:有人在“喂养”大模型,有人在升级智能产线,有人在构建AI工作流,有人在“抢滩”算力和存储端,有人在数智化配套服务上做文章。大企业希望驾驭AI巩固“江湖地位”,小企业希望借助AI实现“弯道超车”,都想用AI打败对手,就看谁快人一步、棋高一着。
纺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南通家纺从业人数达40万。随着无人驾驶、数码印花、AI质检等新技术加速普及,一些过去主打“人海战”的岗位,如今用工量锐减。
在大生集团“智慧纺纱工厂”,找人不是件容易事。江苏大生集团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韩璐介绍,曾经,厂里纺纱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打包等工序都靠人力完成,万锭用工量约600人。如今,原料和半成品搬运被机械自动运输取代,人工生产操作被标准化、自动化产线取代,生产管理被智能管控系统取代,万锭纺纱用工量降至10人以下,“千人纱,万人布”的景象一去不返。
人力成本在减少,人才需求却在增加。金太阳设计研发部门,一个老师傅带着十个小年轻的团队组合成了主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陶燕芳告诉记者,公司去年以来加大对国内外高学历背景人才的招聘力度。她坦言,以前招设计研发人员,更倾向有技术、有经验、有人脉的老师傅。如今,即便是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只要玩得转新技术,对潮流和市场“嗅觉”足够敏锐,都有可能“乱拳打死老师傅”,生产线、管理岗、销售端亦是如此。
1995年出生的胡博涵,创立上海随性随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不沾毛的家纺床品,去年热卖2000万元;1998年出生的朱梦卿将小红书社交平台作为创业舞台,主打“网友需要什么,就设计什么”,定制个性化创意单品;00后袁泽华致力于打造一款“比设计师更懂设计师”的应用软件,颠覆家纺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管理传统模式,向父辈证明“玩技术还得是年轻人”……市场里,“年轻的面孔”一茬接一茬,他们以蓬勃朝气加入产业焕新的时代大潮,助力南通家纺向新望、向高攀、向远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贲 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