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传下去!探访英雄部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
2025-08-19 07: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胡兰兰,陈珺璐,徐睿翔  
1

【战旗故事】 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装步9连,前身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2营5连。1937年9月,该连作为“突击连”参加平型关战斗,圆满完成截击敌先头部队的任务。战后,连队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2015年与2019年,“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旗帜两次经过天安门,光荣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官兵在训练中。 张佳兴 摄

“陈文斌,你是‘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第12351名战士!”

7月30日下午,记者走进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装步9连,这里正在举行新兵入连仪式。

授枪时刻,班长王烽将钢枪郑重交到新战友手中,大声问话:“接下来的训练会非常艰苦,你能像先辈那样,无畏任何困难牺牲吗?”

“我能!我会用我的行动来证明‘突击精神’代代相传,绝不后退。”6名新兵的回答更加响亮。

他们身后高高飘扬的,正是“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那面打破了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点燃全民族抗战信心的胜利旗帜。

举起大刀同敌寇搏出伟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参观连队荣誉室前,9连政治指导员栗新朝问记者。

“历史课本都有,每个中国人应该都知道。”

“是啊,那场胜利来得很不容易。”站在荣誉室里悬挂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前,栗新朝讲述起从老前辈那里获悉的更多战斗细节——

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攻占北平、天津后,投入30万兵力向华北腹地展开进攻,扬言“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全中国”。

“当时,其板垣师团第21旅团及辎重队数千人,沿灵丘至平型关西犯。”栗新朝在一张军事地图前告诉记者,平型关是晋冀两省的重要隘口,两侧峰峦耸立,陡峭险峻,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便于伏击歼敌。经过作战部署,八路军第115师685团2营5连作为“突击连”,奉命在关沟以北高地伏击日军先头部队。

时值初秋,雨下了一夜,战士们趴在冰冷的地面上等待。当日军进入埋伏圈后,绰号“猛子”的连长曾贤生带领全连发起冲锋。子弹打光了,就举起大刀同鬼子展开肉搏战,大刀卷刃了,便用枪托向日寇狠狠砸去,枪托断了就和敌人肉搏。“战斗中,老连长曾贤生刺死10多个鬼子后身陷重围,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栗新朝说,6个多小时的激战,全连160人只剩下30余人,歼敌100余人、炸毁汽车20余辆。战后,连队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

“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荣誉室里响起《八路军军歌》,来自连云港的副连长焦洪运告诉记者,这首战歌创作于平型关大捷后,记载了连队的辉煌。“每当唱起它时,我们总会感到热血沸腾。”他说。

标得密密麻麻的行军路线图、满墙的荣誉战旗和珍贵的老照片也向记者展示了这支连队的英雄历史——“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3000余次,无数次担任突击或主攻,获“军政双胜连”“守如泰山,攻如猛虎”“平汉战役主攻连”“渡江英雄连”等荣誉称号。和平建设时期,连队先后参与唐山抗震救灾、大兴安岭扑火救灾等重大任务。

硝烟散去,今天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已远在平型关千里之外。

“无论走多远,我们心中都装着那座雄关。”“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第42任连长阎伟坦言,经过平型关战斗血与火的洗礼,“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党在心枪在手,军旗跟着党旗走”的忠魂,正在代代官兵的血脉中传承流淌。

向一个个新的“平型关”发起突击

“那时候,我们的先辈就是用这样的大刀,拼来了胜利。”

焦洪运多次和记者提到一把大刀,它被放置在荣誉室的玻璃展柜里,刀身锈迹斑斑、有些卷刃,尾部绑着的红绳也已褪色。

“前不久,我们带着这把大刀和连队主战装备模型,拜访了102岁的王扶之老将军。”一班副班长岳廷尧告诉记者,王扶之来自当年的115师,曾亲历88年前那场彪炳史册的战斗。“老将军看到大刀和新式战车模型时特别激动,一个劲儿说‘要是我们当年有这样的装备该多好’,让我们很受触动。”临别时,老将军写下“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为连队鼓劲,激励着全连官兵继续向一个个新的“平型关”不断发起突击。

转型就是连队曾面临的“平型关”之一。身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潮中,9连经历了由摩托化步兵向“合成铁拳”的蜕变重塑,90%以上的官兵需要转改专业,很多官兵从“老摩步”一下子成了装步专业的“门外汉”。

被誉为“全能射手”的二级上士周午阳说,新装备比老家伙信息化程度高多了,技术门槛也高,官兵们上手特别慢。装备刚展开训练那阵,上级来摸底考核,车长、炮长、驾驶员三个主专业,及格的还不到六成。

“从摩托化步兵改成装甲步兵,对我们来说算是推倒重来了。”车长王志煊到现在还记得成绩出来那晚,“没人睡得着,一想到那分数就胸口堵得慌,脸上跟被人抽了鞭子似的,火辣辣地烧。”

那晚,连队会议室的灯亮到后半夜。老连长举着连旗给大家鼓劲,“咱是‘平型关大战突击连’,从来就有股子气!老前辈们用大刀长矛对付鬼子的飞机大炮,靠的就是这股气。现在咱转型练新装,要突破更得有这股气,而且得‘钢多气更足’!”

带着对胜利的渴望,全连官兵争分夺秒研战法、练战术、强技能。

“没有现成经验,连队党支部就带着党员突击队,成立驾驶、通信、射击三大专业攻关小组,先吃透了再教骨干。”王志煊说,那时连队里不少驾驶员为适应新战车,整天在陡坡深沟、泥潭水坑里练,车长们为摸清装备构造,拆解开成百上千个零件,一次次推算、试验。

“支撑我们的,就是心里那股‘气’。”回望那段日子,王志煊觉得虽苦,心里却亮堂得很。

不到半年,旅里组织比武,20个课目连队全部参考,夺得7个第一、6个第二;在接下来的考核中,90%以上专业人员拿到等级证书,在合成营实兵对抗演习中还摘得总评第一。

转型后的9连没停下脚步,始终跟着时代谋发展,盯着胜战强本领。

去年5月,连队参加中蒙“草原伙伴—2024”陆军联合训练,摸索出风沙条件下某装备的新战法。仅去年,他们就参加了3场实兵演习、3场比武考核,被陆军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54名官兵立功受奖。

“猛打猛攻”的精神刀锋永不卷刃

走进连队兵棋专修室,记者看到中央的军事沙盘上,两方战车列阵相对,一场跨越时空的战斗在这里“打响”。依托兵棋系统,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重现”眼前。

红方是八路军第115师,蓝方则为日军第21旅团。红方在伏击战里出其不意的子弹、手榴弹倾泻而下,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可随着时间推移,红方弹药不足、装备落后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连队突击任务失利!”倒计时归零,系统汇总兵力、战损、任务等数据,给出了判定结果。

“连长牺牲,部队失去指挥,伤亡过大失去战斗力……”官兵们反复模拟战斗进程,红方始终无法取胜。

“一场被现代兵棋系统判定为‘无法完成的战斗’,革命前辈却靠着‘猛打猛攻、首冲敌阵’的突击精神打赢了。”栗新朝说,每次有大项任务、新兵入连,连队都会组织大家重温这段战斗历程,用血性胆气砥砺突击之勇,引导官兵始终向着胜利冲锋。

走出连队营房,炎炎烈日下,门前的雕塑定格着当年的英雄姿态:战士们冲锋陷阵,身旁的战旗迎风招展。雕塑前,新一代官兵军姿挺拔,正接过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刀锋”,誓言要让抗战精神传承下去,突击向前,永不卷刃。

2015年9月3日,15岁的马文凯坐在平型关老家的电视机前,看着威武的受阅方队走过天安门,队伍中那面“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战旗格外醒目。5年后,他报名参军,真的走进了这个英雄连队。

“从平型关到‘平型关’,看着荣誉室里的老照片,听着前辈讲过去的故事,我心里像着了火,热血直往上涌。”马文凯在心里暗下决心:不能辜负平型关,不能辜负突击连,一定要做最忠诚的战士、最勇敢的兵。他拼了命地练,下连后不到一年就在营里比武拿了3个第一,后来还成了同批新兵里第一个站上全旅领奖台的人。

英雄的力量,不只体现在抗战时的上阵杀敌,更成了无数个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2023年8月,连队赴北疆腹地参加实兵演习,首次参演的上等兵王荣飞负责指挥所外围警戒。面对蓝军抵近偷袭,他不顾危险冲上前,用身子挡住单兵火箭筒口,拼命把火箭筒从对方手里夺了过来,彻底粉碎了“敌”偷袭企图。

“当年,曾贤生连长凭一己之力刺死10多名敌人。如今我们在战场上,要同样敢于拼命、不惧挑战、超越自我。”王荣飞说,传承的精神一旦在心里扎了根,就会激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 陈珺璐 徐睿翔

标签:
责编: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