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海外首映引热议:不正视历史的国家永远得不到尊重
2025-08-18 20:4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周娴  
1

当银幕上最后一张泛黄的照片缓缓定格,北美多家影院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近日,以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北美、澳洲等地陆续上映,这部融合珍贵史料与艺术表现的影片,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将这段被西方长期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入全球视野。

“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南京大屠杀几乎空白”

南加州大学教授亨利·詹金斯认为,这部电影从人性视角切入,展现了一段未被充分反思的历史真相,在当前全球语境下,这种关于生存与抗争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在温哥华的首映现场,教育工作者莫先生被影片中的细节深深震撼:“当吉祥照相馆老金一家的‘生路’突然变成‘鬼门关’时,那种命运的无常令人窒息。当孩子们用方言吟唱歌谣,镜头扫过中华门弹痕时,历史的回响直击灵魂。这部电影教会我们,静好时光背后是无数生命的代价。”

美国亚裔领袖联盟主席丹奇的家族记忆里,镌刻着一段无法愈合的伤痛。她的母亲是南京人,自幼便听外婆讲述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未曾谋面的大舅在逃难途中不幸病逝,面对日寇惨无人道的屠杀,外公不得不带着全家老小离开江西,在战火中辗转求生。这些血脉相连的记忆,让丹奇对那段历史始终怀有刻骨铭心的痛楚。虽然早已通过史料典籍和前辈口述了解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但当丹奇看到《南京照相馆》中那些令人窒息的画面——成千上万无辜平民被驱赶至长江边,在机枪扫射下血染江水的惨烈场景时,仍感到椎心泣血般震撼。

丹奇说,美国的历史教育对二战亚洲战场的呈现存在明显缺失。课程内容多聚焦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海战和原子弹爆炸等军事节点,而对日本在亚洲犯下的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反人类罪行往往轻描淡写。正是这种教育体系的片面性,使得《南京照相馆》这样直面历史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影片用震撼人心的真实影像,填补了美国主流叙事中的空白,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审视历史的完整视角。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汉服学社的资深妆造师李子君来自广东,虽然自幼在历史课本中接触过南京大屠杀的记载,但她在观看《南京照相馆》时,仍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那些画面让我瞬间窒息,”她声音微颤地回忆道,“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愤怒与悲怆。”最令她动容的是影片展现的民族气节。“在至暗时刻,我们的先辈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尊严与惊人的智慧。”片中“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犹如一剂强心针,让观影后的她久久不能平静。

然而令她痛心的是,这段历史在西方教育体系中长期缺席。“在加拿大,许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几乎是空白。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开始主动探寻中国历史。”作为文化传播者,她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播不能止于表象的美学展示,真正的使命,是让世界看见那些被刻意淡化的历史真相,并理解中国人如何在苦难中坚守尊严。”

“日本拒绝认罪,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

银幕上的光影将历史的伤痕重新撕裂开来,加拿大韦仕敦大学商学院华裔毕业生李思源在观影过程中数次拭去泪水。这位在异国成长的年轻人,面对银幕上呈现的历史真相时难掩悲愤。

她批评日本右翼的虚伪行径,“日本政府至今拒绝承认罪行的态度,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一个在铁证面前仍拒绝认错的国家,永远无法获得世界的尊重。”她的话语道出了海外华裔青年共同的心声:一个不敢直面过去的民族,永远无法真正走向未来。

美中公共事务协会会长滕绍骏凝视着银幕,默默流泪。“当我观看时,悲痛、愤怒,与无助不断涌上心头。我想起自己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凝视那些镌刻在石壁上的名字,那时的沉默与压抑再次涌回心间。但这部影片不仅让我再次体会到悲伤,更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与无力感。历史书里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曾是具体而鲜活的生命。”

更令滕绍骏痛心的是,直至今日,日本政府仍拒绝全面承认这一暴行。“日本政客至今仍在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这种对历史的否认与美化,不仅是对遇难者的二次伤害,更可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滕绍骏特别指出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西方被广泛记录与传播,但在南京大屠杀中,三十多万条生命被残酷夺走,却鲜少出现在西方的课堂与媒体中。《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呼唤。它提醒我们去铭记,这也是我们对历史最庄严的回应。”

美国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长邬志强说,《南京照相馆》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影片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民族创伤,以艺术力量打破时空界限,促使国际社会正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这段浸透血泪的民族记忆必须被永远铭记,我们需要以最清醒的历史认知,直面人类文明史上这一至暗时刻,深刻反思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邬志强特别对比了德日两国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日本与德国在历史认知上的巨大反差,正是亚洲各国人民至今难以释怀的关键所在。我们铭记历史,绝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确保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

“当文明价值被扭曲时,人性将堕入深渊”

作为跨越中美文化的见证者,滕绍骏动情地说:“南京大屠杀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历史创伤。影片中那些普通家庭的悲剧,让我们看到战争如何摧毁人类共通的情感纽带。在苦难面前,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芝加哥跃动电影节董事贾儒对影片的艺术处理印象深刻:“最具震撼力的是那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蒙太奇——日本军官挥毫书写‘仁义礼智信’的画面,将儒家道德标准与侵略暴行并置,赤裸地揭露了军国主义的伪善本质。”在她看来,这种艺术对比不仅揭露了军国主义的伪善本质,更警示我们:当文明价值被扭曲时,人性将堕入怎样的深渊。

“《南京照相馆》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历史叙事。”悉尼南京商会会长姚红兵深有感触地说,当灯光亮起,我们带走的不仅是对同胞的缅怀,更是对和平价值的坚守。影片告诉我们:任何暴力最终伤害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摧毁的都是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标签:
责编: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