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球,拿一分,赢一场”的愿望,在常州球迷心里默念了整整98个日夜。

8月16日晚,终于等来了兑现的一刻——“常州队,进球了!”随之一同跳动的,是整座城市的心跳。
本周末,“苏超”第九轮的比赛打响。常州奥体中心的灯光下,一场特殊的对决备受关注:镇江与常州,这对山水相依的邻居,在绿茵场上迎来了被戏称为“十三妹之争”的较量。

有人调侃,这是“最钝的矛”对“最破的盾”:常州八战仅获1分、迟迟未进球;镇江则以1胜7负、20个失球暂列倒数第二。可如果只停留在段子上,就低估了这场比赛的分量。
既分高下,也决垫底
对镇江而言,他们曾在赛季揭幕战力克扬州,踢出过激情四溢的3∶2胜利。那场比赛不仅点燃了球迷的希望,也证明了这支球队的韧性。只是此后,后防频频告急,20粒失球让他们举步维艰。那扇被攻破的大门背后,是门将沈帅帅一次次倒地扑救,再次爬起迎战,身影背后,是无数次扑救、摔倒、爬起,再次迎向风暴的顽强坚持。

对常州而言,前八轮唯一的1分来自与淮安的苦战平局。他们在进攻端苦苦寻找突破口,训练场上的加练已成日常。足球一次次擦着门柱飞出界外,留下球迷们久久的凝视与不甘。但这种“不进球不罢休”的执拗,正是他们的底色。直到今夜,那粒迟到的进球终于落地——不论结果,它都属于整座城市。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场对决不是弱者的潦草“互啄”,而是两位角斗士在命运沙场的殊死拼搏。每一次拦截,都是对深渊的怒吼;每一次冲锋,都是对绝望的宣战。
赢也爱你,输也爱你,不拼不爱你
足球的魅力从不止于比分。对常州、镇江两座城市而言,绿茵上的奔跑已然融入城市的脉搏。

“一定要去现场看看苏超,”一位镇江球迷说,真没想到,在年近花甲的年纪,竟成了“疯狂的足球迷”。镇江球迷,成了“苏超”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球队屡屡失利,但他们从未离场。无论是0∶2还是0∶4,看台上的呐喊依旧嘹亮,横幅依旧高举——“为镇江而战!”有球迷说:“赢也爱你,输也爱你,不拼不爱你。”这既是真诚的宣言,也是质朴的守护。对他们来说,比分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重要的是看到球员仍在奔跑,看到队伍在风雨中没有倒下。

同样让人动容的,还有常州球迷。“一球未进,一场未赢”,常州队此前一直没能取得理想结果,甚至一度成为全网调侃的对象。但看台上依旧是众志成城。有人说:“球场上可以输,但球迷不能输。”也有人坚信:“常州队是历史上最强的常州队就可以了。”
这份乐观,既是自嘲,也是自信。球迷们等待的,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一场真正的蜕变。一场艰难胜利,也能让球队昂首挺胸。那一声声呐喊,是在证明:他们从未放弃。
这就是足球——因为一粒进球而热泪盈眶,因为一次扑救而热血沸腾。
一城一队,彼此成全
赛场之外,常州与镇江的故事早已交织,在更长的时间与空间里,这两个名字从未真正分开。
一山共荣。茅山主峰在镇江句容,东麓却在常州金坛。自古以来,这片青翠的山林就是两地的“连心锁”。2023年推出的“一票通”,更让游客真正实现了“共享一山”。

文化同源。延陵季子,是常州的开邑始祖,也是镇江季子庙里的精神源泉。两城血脉中流淌着同样的吴文化基因,那份风骨塑造了共同的城市气质。

山水同秀。镇江有西津渡、北固山、焦山与金山寺;常州有南山竹海、天目湖与天宁禅寺。两城山水互映,各自成韵,却又在“江南诗意”中共鸣。

舌尖同源。镇江的锅盖面、香醋、水晶肴肉,与常州的银丝面、马蹄酥、砂锅鱼头,皆是吴地风味的延续。无论在镇江品一碗热气腾腾的锅盖面,还是在常州咬一口金黄酥脆的糕点,都能尝到相通的乡情。
……
镇江和常州的故事,远不止一场足球赛。这对邻居,在足球场上“针锋相对”,却在更大的时空里并肩而行。
是对手亦是兄弟
常州的小恐龙、淮安的小龙虾、苏州的大闸蟹……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城市符号,拉近了球赛与普通人的距离。

常州的队伍,平均年龄28岁,是苏超联赛里最“不年轻”的一支。他们白天是老师、工程师、公司职员,晚上换上球衣就成了拼尽全力的战士。镇江的守门员,则因为一系列神勇扑救出圈,成了全网点赞的“草根英雄”。
这就是“苏超”的魅力:它让人相信,即便不是职业球员,也能在万人看台前拼出一腔热血。

它让人看见,一座城市的温度,并不取决于胜负,而在于彼此守望的那份坚持。
当万人合唱国歌、当看台在失败后依旧响起鼓掌、当球员拖着疲惫身躯走到球迷前深深鞠躬……那些瞬间,比比分更能击中人心。
“十三妹之争”告一段落,但“苏超”的夏天远未结束。看见苏超的现场,看到自己经历过的人生,经历过失意,渴望过胜利。有人说,这是业余足球的“狂欢季”,是草根热情的“高光时刻”。但对每一座城市、每一位球迷而言,它更像是一次久违的青春重启:在绿茵场上奔跑,在夏夜里呐喊,在胜负之外感受凝聚与共鸣。
一声声呐喊,是城市的心跳;
一抹抹汗水,是城市的倔强;
一段段拼搏,是“苏超”的底色。
让我们一同见证。
胜负之外,请为不屈的拼搏起身鼓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