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江苏实践|盐碱地上的绿色接力:盐城“林孩子”爱林护林更兴林
2025-08-16 08:3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姚政宇  
1

走进盐城东台市黄海森林公园这片静谧森林,高大的林木直冲天际,繁茂的枝叶构成一片绿色穹顶;登上森林公园中的“森林之眼”俯瞰,绿涛连绵不绝,碧水围绕其中,几万亩丰茂林海尽收眼底……

黄海森林公园

年轻的王陈诚是黄海森林公园运营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化身“游客管家”,每天都穿梭在游客接待中心和各主干道,迎接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厌其烦地协助游客购票、指引路线、解答疑问。

王陈诚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林三代”。

“我大学毕业、回到景区工作已经三年多了,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像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留在大城市工作。那是大家不了解,像我这样一个在海边长大、以林为伴的‘林孩子’,对这片森林的爱有多深。”王陈诚告诉记者,在这片宛如人间秘境的森林里工作,很有干劲。

然而,很难想象,这片“人间秘境”,曾经却是“白茅走尘沙,盐霜刺眼花”的灰白色莽莽荒滩。

“当时土壤碱性非常重,含盐量大部分都在3‰以上,很多植物都不能存活。洼地的水塘里,水都是绿色的,甚至吃的水都发苦发咸。”想起当年,时任东台市林场党总支书记、场长朱龙山记忆犹新。

朱龙山是黄海森林公园的第一代建设者,从1965年开始,“林一代”就扎根这片盐碱地,几十年间,植树造林、改良土壤,一片片森林在盐碱地上“拔地而起”,硬是把荒滩变成绿洲!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水青山”。

前辈开疆拓土、打好基础,后辈继往开来、展翅高飞。

如何推动绿水青山向着金山银山转变?接过接力棒,“林二代”们开始探索在新时期“两山”转化的路径。

“我们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新时代的绿色发展道路,以自身自然禀赋为基础,充分发挥林地空间资源,培育发展林下复合经济,大力推进由‘卖苗木’向‘卖风景、卖生活’转型,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把生态高颜值向经济高价值转变。”东台市林场党总支书记、场长周语军说。

确定了新时期的发展大方向,说干就干!“两山”理念提出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二代”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调研国内外各个知名森林公园,学习林业保护的“他山之石”;前往江苏省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拜访各个专家学者,学习林下经济发展方式;对接国内顶尖的规划设计团队,科学整合度假区规划,完善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的发展路径……

“几十年来沉淀,这片绿水青山来之不易,一定要研究、研究、再研究,学习各方所长为我所用,探索出真正适合这片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路径。”周语军说。

木育森林科普体验馆

十年磨一剑。黄海森林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梅崇春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黄海森林公园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在进一步摸清森林资源情况,统筹考虑保护、管理、游览、服务等方面的地域空间关系和需求的情况下,围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目标,探索出林业生产新方向——

打造动静结合、动静区分的森林情境,先后完成健康游步道、老海堤路风景道、核心区水系循环工程、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工程22个,建成木育森林科普体验馆、森林小火车、森林之眼瞭望塔等业态项目15个,新建酒店、木屋、民宿、多功能会议等特色功能配套设施8个,接待能力提升至千人级;

以“林农、林花、林药、林苗、林牧、林果”等六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推动林下种植、森林康养旅游协调发展。

致力发展“旅游+康养”产业体系,开发“风之汤”品牌温泉、健康游步道、木筏、垂钓台等体养设施,满足各层次人群需求,建成长三角知名休闲康养胜地,精心策划了“森林奇遇亲子节”“低5℃·纳凉节”“森林音乐节”等多款“森”系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

上海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就把林下中草药种植试验基地“搬”到了这里,这里还是全国领先的耐盐碱中药材研发基地。“我们承包了一块区域后便开展了科研,目前已经成功试种出耐盐碱的北五味子、地丁、白木香花等十多种中药材,同时帮助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该中心负责人说。

梅崇春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旅游自营收入从起步的2000万元,到2023年游客接待量300万人次,旅游自营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69%;2024年旅游自营收入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森林公园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分享发展红利,搭建村企联建载体,串联周边村居旅游和劳动力资源,提供广泛创业就业机会,服务人员用工超500人。

“我们接连创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方位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力保障发展湿地观光、生态体验、养生康体、运动健身、商务会展等休闲度假产品,在海内外打响了品牌。”梅崇春说。

向金山银山转变,绿水青山持续在保护。

“父辈在这块土地上改造盐碱地,我们的工作是维护好这片好生态。”黄海森林公园林业资源科工程师沈彩芹也是一名“林二代”,她告诉记者,现在,黄海森林公园每年造林约10万株,并持续进行林相改造,优化推行林长责任制,更新采间伐,栽植水杉、中山杉、榉树、红叶乌桕等“乡土化、珍贵化、效益化”树种,进行病虫害防治,不断改善林地的景观面貌。

几十年的改造一脉相传,十数年的探索一朝豹变。

黄海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崔静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时俱进治理,这里已成为全国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昔日白茫茫的“东大荒”,早已变成了黄海之滨的“塞罕坝”——

总面积6.8万亩,林地总面积约4.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90%,活立木蓄积量约21.6万立方米,其中有近10万株、平均树龄30年的水杉、银杏编织成绿色穹顶,其保护价值之高、保存之完好、林相之美观,为全国罕见;

绿色长廊全长40.9公里,其中杨树长廊4.6公里、水杉长廊13.1公里、银杏长廊12.9公里、竹林长廊10.3公里,首创海滩特困地育林、一线海堤特困地造林、重盐碱地造林等多种海滨造林模式;

拥有各类植物652种、鸟类342种,40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有麋鹿、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河麂、雀鹰、短耳鸮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5种……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时任东台市林场党总支书记、场长徐长柏来到北京,代表林场接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证书。每每回想起这一幕,徐长柏都感到非常自豪。

“我们是江苏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党组织。几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心血,把一片盐碱地变成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从过去单一林场向新时期‘生态保护—文旅融合—康养产业’多维发展的转型,探索出一条‘既能护林,更能富民’路子!”谈及此,徐长柏不禁动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林要种,“两山”的接力棒开始逐步向“林三代”传递。如今,30多位像王陈诚这样的“林三代”已经逐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是景区的导游,是陈列馆的讲解员,是酒店的服务员……和前辈一样,他们从零开始,从基层干起,在黄海森林公园“种”下了一棵棵新时代的“新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标签:
责编: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