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39头麋鹿在我国繁衍突破8500头
2025-08-15 21:4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梅剑飞,华钰  
1

交汇点讯 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之际,记者从盐城相关部门了解到,历经39年发展,大丰麋鹿种群数量持续攀升,截至目前已突破8500头,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

1986年8月14日,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运抵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首次放归8头麋鹿至野外,现在,野生麋鹿从大丰沿海向南北扩散,在绵延500多公里的南黄海西岸黄金海岸线上,已形成一条野生麋鹿生境廊道。

1995年,为扩大种群分布,大丰积极开展麋鹿迁地保护实验。“从内蒙古的极寒高原到青海的广袤湿地,从湖南的洞庭之畔到福建的闽中山林,麋鹿足迹遍布多地。如今,累计向全国25个省市(保护区、繁殖基地等)输出麋鹿400多头。”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处长薛丹丹透露,麋鹿野性很强,适应能力超出预期。

在内蒙古大青山,麋鹿适应零下41.1℃的极寒环境。“麋鹿毛皮加厚,体色变化。这种基因进化为麋鹿长期生存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梁斌说。在天津七里海湿地,58头麋鹿安家落户,状态良好;在湖南东洞庭湖,16头来自大丰的麋鹿,与湖北石首、北京南海子的种群在此汇流,三地会师,融合发展。“大丰麋鹿的盐沼适应性、石首麋鹿的游泳优势,在这里形成了‘1+1>2’的效应。”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技科科长李飞云介绍。

麋鹿迁徙不仅是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更是对生态适应能力的考验。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0只大丰麋鹿与北京麋鹿进行血缘交换,备受期待的京苏鹿1号降生,开启了基因交流的新篇章;在上海崇明岛,麋鹿种群数量从4头发展到9头。“这证明超大城市周边完全具备珍稀物种生存繁衍条件,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全新路径。”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欣喜地说。

麋鹿回归不仅促进种群繁衍,更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在东洞庭湖,麋鹿填补了区域没有大型哺乳动物的空白,完善了长江中游生态链。它们的采食行为有助于维持湿地植被多样性和健康状态,为鸟类等动物提供更多生存机会;在青铜峡库区湿地,麋鹿啃食水草和芦苇,控制植物生长密度,减轻防火压力,促进植物平衡发展,为湿地小鱼小鸟留足生存空间。

从黄海之滨到洞庭之心,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荒漠,麋鹿的迁徙轨迹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生态韧性。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跋涉,终将在神州大地上找到新的注解,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华钰

标签:
责编:彭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