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抗日记忆⑥|汤曙红:热血洗乾坤 千古传青史
2025-08-15 20:1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赵芳  
1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作为抗战烽火的重要阵地,连云港这片热土曾有多支重要的抗日力量在这里交汇,无数抗战英雄的英名在这里镌刻。新华日报社连云港分社联合连云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赣榆区史志办等单位,一起发动连云港全体市民,从身边的红色故事、纪念设施、抗战物件入手,讲述抗日记忆。让我们根据您提供的线索,用笔和镜头,一起去挖掘、整理、记取,一起去读取中华民族历史中悲壮的一页,以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说到灌南县的抗战英雄,就不得不提汤曙红。他成立了东、灌、沭、涟边区抗日游击队;率团在五里槐伏击日军,打响了海属地区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枪;为了团结抗日,只身赴宴,英勇牺牲。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司令员钟辉将军,曾于1982年清明专程赴灌南县汤沟乡,在汤曙红烈士墓前挥毫题诗:“吾华好男儿,吹角东灌沭;奋起抗倭寇,忠勇建奇功。悍国不惜身,捷报盈筐纸;热血洗乾坤,千古传青史。”这是对一位24岁烈士短暂一生的最高礼赞,更是后人仰望英雄时,心底不息的追思。

改名明志:以“曙红”为炬,点燃乡邻赤子心

汤曙红,原名汤宜秀,1915年生于江苏灌南。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击碎了少年平静的书桌。看着山河破碎、同胞受难,这个热血青年攥紧拳头立下誓言:“必为中华民族迎来曙光红日!”自此,“汤宜秀”成了过去,“汤曙红”这个名字,成了他向黑暗宣战的旗帜。

汤曙红照片

1929至1933年,汤曙红先后就读于淮安中学、上海正风中学和东海师范。在外求学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在心中悄悄埋下革命的种子。1933年秋,毕业返乡的他接过汤沟小学的教鞭,却没把自己困在三尺讲台——他知道,唤醒民众,比传授课本知识更迫切。

这位能诗善画、性格爽朗的青年教师,很快成了家乡爱国青年的“主心骨”。他讲时局时眼里有光,话语像团火,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烧进每个人心里。在他倡议下,汤沟小学办起了抗日读书会,100多名校内外青少年捧着进步报刊,在字里行间寻找救国之路。

汤曙红创立的青年读书会成员

每逢汤沟集市,总能看到读书会成员敲着锣、打着鼓走上街头,大唱抗日歌曲,演讲抗日道理。1937年10月,汤曙红创办了汤沟剧团,自任团长,先后排练过《宛平战斗》《血战卢沟桥》《古城怒吼》《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到街头和附近的乡下演出,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

揭竿而起:从自卫队到游击队,竖起抗日大旗

1938年春,汤曙红在家乡发动民众1000多人,成立汤沟乡民众抗日武装自卫队。8月,通过民选,汤曙红被推选为四乡联防主任,代表广大民众掌握了乡政权。随着抗日斗争在汤沟乡如火如荼展开,周边乡镇的爱国力量也向他靠拢。九十月间,汤曙红串联邻县的抗日武装,成立了“东灌沭涟边区抗日游击队总指挥部”,下设若干游击大队,汤曙红被推选为总指挥。

总指挥部成立不久,驻大伊山的日军200余人突袭东海县西圩村“扫荡”,国民党沭阳县长夏鼎文的队伍也被围在村里。西圩连庄会的百姓抱着“保家卫国”的决心,操起鸟枪、土炮就上了阵,可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很快陷入险境。

“西圩告急!”消息传到汤曙红耳中,他当即点起 70 多名自卫队员:“走!救乡亲,打鬼子!”同时派人通知四乡连庄会增援。“汤总指挥带队伍打鬼子去了!”消息一传开,四乡八庄的百姓扛着锄头、扁担赶来支前,地方武装也带着土枪加入队伍。

战斗从下午打到次日黎明。手持简陋武器的民众武装,在汤曙红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拉锯。日军指挥官望着阵地上不断响起的土炮,惊慌大喊:“土八路的扫帚炮大大的厉害!”最终,日军丢下20多具尸体,狼狈逃回大伊山。

铁血铸团:从“十几支枪”到劲旅,民心是最好的“弹药”

1939年1月,汤曙红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沭阳县委军事部长。初春,东灌沭涟四县边区人民抗日游击队总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他任团长。

1939年4月,为汤曙红签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委任状

“有枪出枪,有钱出钱!”面对三团武器匮乏的困境,汤曙红带头动员。他跑遍周边村镇,说服、动员进步青年带枪参加自卫队。为了解决活动经费问题,动员母亲卖掉了70多亩土地,很快三团由原来的十几支枪发展到200多支枪,战斗力大增。

在部队里,汤曙红从不像“官”。他经常和战士们促膝谈心,虽然部队生活艰苦,但官兵关系融洽。为了扩大三团的政治影响,争取有利的交通环境,汤曙红亲自率领战士们西征,向五花岭一带开辟。在行军途中,他严令不得用武力威逼百姓,要认真宣传抗日道理,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消除误会。战士们经常顾不得行军的疲劳,争着为群众做好事。老百姓深受感动地说:“从未见过这么好的部队!”

烽火扬威:五里槐枪响,海属大地的抗日宣言

赢得民心,更要打出士气。1939年6月底,三团得到情报:日军要在7月8日派出全副武装的船队沿着盐河向南运送物资。

敏锐的汤曙红当即决定在五里槐渡口打它个伏击。拂晓前,参战的队伍埋伏在盐河西岸的柳树林中。中午时分,敌人的船队开过来了,4只日军汽艇,拖了3只木船,他们头戴钢盔,有人敞着怀、有人抽着烟,肆无忌惮地谈笑着。

“打!”随着汤曙红一声令下,岸上枪弹齐发。洋枪、土炮、鸟铳一起怒吼,子弹像雨点般砸向敌船。刚才还嚣张的鬼子瞬间懵了,木船在水里打转,汽艇的引擎被打坏,有的木船直接翻了底,鬼子像下饺子似的掉进河里。

等敌人反应过来,掉转汽艇想反扑时,三团的冲锋号突然吹响——这是预设的撤退信号。就在敌人发愣的片刻,战士们钻进青纱帐,乘胜撤出战斗。

五里槐战斗打响了东灌沭地区抗日武装主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极大地鼓舞了淮海人民的抗日激情。紧接着,汤曙红又带领精干小分队10多人,奇袭土匪头子贾锡福的巢穴孙二庄,击毙贾锡福及匪徒共37人,彻底消灭了灌东这股恶匪,为人民群众除了一害。

以身殉国:为团结赴险,24岁的生命定格成永恒

三团的威望日增,却刺痛了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反动势力的眼。他们先是想收买汤曙红,却遭到了他的严辞拒绝:“革命一不为财,二不为官。”

收买不成,便下毒手。1939年7月17日,国民党沭阳县长夏铸禹伙同沭阳县常备大队大队长王绪五以处理纠纷为由,派人给汤曙红送信,请他到汤沟镇解决问题。由于当时正处在国共合作时期,为了团结抗日,汤曙红决定冒险只身前往汤沟乡公所,和国民党沭阳县常备大队长王绪五谈判,被王部中队长周法乾杀害,时年24岁。

汤曙红烈士陵园

消息传开,三团战士和乡亲们哭红了眼。他们冒着危险抢回汤曙红的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土地上。多年后,当地百姓仍记得那个夏天,汤沟镇的蝉鸣格外悲切,盐河的流水仿佛在呜咽。

八十年风雨沧桑,汤曙红的名字从未被遗忘。他用 24 年的生命,践行了“曙红”之名的承诺——为民族迎来曙光,用热血染红乾坤。如今,在灌南这片土地上,他的故事仍被一遍遍讲述,那份为家国挺身而出的勇气,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照亮前路的不灭灯火。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通讯员 祝庆

标签:
责编:吉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