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好人士首次被纳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行列
2025-08-15 20: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钱盈盈  
1
8月15日,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交汇点讯  8月15日上午,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上岗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6位中外人士接过“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证书。至此,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增至38人。

仪式现场,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许传音的曾外孙女张庆、吴旋的女儿吴建琦以及幸存者后代蒋薇、胡静雅正式“接棒”,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自2022年起,纪念馆已完成四批传承人认证。前三批传承人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为主,他们在纪念活动、校园宣讲、社区分享等场景中讲述祖辈经历的苦难与坚韧,警醒世人珍惜和平。

此次传承人认证进一步拓展了传承人的范围。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民众、留存历史铁证的国际友人和中国同胞的后人也被纳入行列。

1937年11月,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25个难民收容所,收容保护了25万余名中国难民,《拉贝日记》也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国际友人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作分享。

托马斯・拉贝精心整理了祖父约翰・拉贝留下的20余卷日记手稿,编著成《拉贝与中国》一书。他说:“祖父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家族记忆中,作为后代,我们理应以身作则。未来,我将继续投身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工作,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发展,以多元方式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铭记。”

理查德·布莱迪曾是南京鼓楼医院的医生,1938年2月,他返回鼓楼医院,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80多年来,布莱迪家族四代人始终与南京同频。

梅根·布莱迪曾创作歌曲《感同身受》,在2019年“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上演唱。此次肩负起记忆传承人的新身份,她说:“唯有知晓黑暗,才会珍惜光明。我将整理和传播安全区的档案,让史料说话。”

吴建琦是“京字第一号证据”相册保存者吴旋的女儿,多年来,她坚持向公众讲述“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故事。吴建琦说:“我会铭记父亲守护历史证物的初心,传承这份历史记忆,祈愿战争悲剧永不重演。”

国际友人后代参观纪念馆。

“南京安全区的中外工作人员的后代承载着独特的家族记忆与历史联结,将他们纳入传承人行列,能让这段历史的多元叙事更完整地呈现。不同历史背景的传承人带来各具特色的视角,助力传播跨文化历史认知与和平共识,为铭记历史、传播和平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纪念馆馆长周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钱盈盈/文  蒋文超/图

标签:
责编: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