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避免“扎堆调研”的问题。比如,有的乡镇一天就要接待十多批调研组,有的地方还专门设了一个“接待专员”岗位,以应对频繁的上级调研。这种“调研秀”不仅消耗了宝贵行政资源,更扭曲了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
调研之所以“扎堆”,原因是多样的。一个谓之“政绩驱动”。有的部门将“调研次数”看成工作成效,甚至在年度考核中“下基层调研天数”也成了硬杠杠,这种量化考核催生出“打卡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基层干部想不通为啥“同样的水稻田,不同部门每月要来拍三次照。”一个谓之“信息隔离”。一些地方缺乏统一的调研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各级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每次调研都大同小异,问同样的话,填同样的表,造成人力严重浪费。另一个谓之“资源错配”。地方一旦冒出一个典型,马上就成了各部门争相调研的“香饽饽”,而真正需要关注的落后地区反而无人问津。“明星单位”的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自嘲“我们不是在迎检,就是在准备迎检的路上。”
不可否认,一些脱颖而出的“明星乡镇”“典型示范”,的确探索出了契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通过调研先进典型“解剖麻雀”,及时学习经验,有利于开阔思路、推动工作。然而,各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现实条件千差万别,经验借鉴还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扎堆调研”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让调研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增加基层负担,让群众心生不满。
避免“扎堆调研”,可探索建立省级调研统筹平台。借鉴“调研一张网”经验,实行“三统三禁”:统一登记调研计划、统一调配时间窗口、统一共享数据成果;禁止无课题调研、禁止重复调研、禁止超标接待。把调研频次降下来,把调研质量提上去。其次,推行“问题导向”考核机制。将调研质量考核指标从“下去多少次”转变为“解决多少问题”。再者,建立调研“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各种形式主义调研,比如主题空泛的“漫游式”调研、方案雷同的“克隆式”调研、走马观花的“观光式”调研、层层陪同的“仪仗式”调研、只听汇报的“盆景式”调研等等。
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也是下情上达的基本抓手。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强调“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也指出“不得向同一地方反复安排督查检查事项,不得就同一事项层层对同一地方开展督查检查,防止多头重复、集中扎堆”。只有将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才能让“扎堆调研”销声匿迹,让基层干部从迎检中解脱出来走向田间地头,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真正回到它应有的位置。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