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在扬州漕在淮,“苏超”第九轮扬州与淮安的盐漕德比战,让很多“70后”“80后”想到了30年前一部火遍全国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剧中,纵横江淮江南的盐帮和漕帮因受挑拨几度火拼,幸得微服出巡的乾隆皇帝惩治贪赃枉法的盐漕总督,让两帮言归于好。

清朝,扬州是全国盐业中心,淮安是全国漕运枢纽,这部电视剧当时也有在扬州取景拍摄,所以这次赛前很多人好奇,闻名江湖的盐帮和漕帮是否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为此,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查阅了历史文献,从中还真就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历史里的“盐帮”
剧中,赵雅芝扮演的盐帮女帮主程淮秀侠肝义胆、武功高强,在帮中汇聚了众多堂主和帮众。而从历史实际来看,明清时期扬州因两淮盐业兴盛,且两淮盐运使司就设在扬州,执掌两淮地区盐业的产运销。因此,以扬州为中心,确实聚集了大量盐商、盐丁,形成了庞大的盐业从业者群体。
但官方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出现明确的“盐帮”称谓和组织架构介绍。而民间所称的“盐帮”,一种是由两淮盐商组成的“首总—总商—散商”类似商会组织,另一种是盐场对于各工种的一种管理组织,而不是电视剧中那种由草莽结成的有组织的帮派。
据史料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两淮巡盐御史郝浴采用滚纲旧法,选取家道殷实且承运盐引数目多的盐商担任总商,将所有散商隶属于其下。总商最初为24人,后增至30 人左右,每年盐课开征前,由总商负责核明所有应纳课额。总商负责两淮一应杂费的摊派和盐业事务料理。乾隆中期,又在总商中择取一人为“首总”,领衔办理贡品、承办南巡事宜。明清扬州盐商以徽商为主体,徽州的黄、汪、吴诸族在两淮业盐致富的人很多,名闻海内。所以,这类“盐帮”本质上是依托盐业专营制度形成的商业利益集团。

另一种被民间称为“盐帮”的,是海盐生产环节各工种的集合体。盐场工种众多,按照职权由高到低依次是滩主、汪主、滩上把头、汪子把头、滩工。在海盐运输环节,还有专门的运输机构“坨地”,设有坨子头、管账先生、秤头、杠头、垫头、更头等职位,负责海盐从盐滩到外运的整个过程。
明清时贩运私盐的盐枭集团则有可能被民间私下称为“盐帮”,但贩私盐是被历朝官府严厉打击的行业,并不可能像剧中那样堂而皇之在社会上有组织地开展帮会活动。历史文献中,关于盐枭武装贩运私盐的记录有不少。如《清实录》等记载,咸丰五年,两江总督怡良在奏折中痛陈“缉私官兵与盐枭同桌而食,同船而渡”,反映了官兵与盐枭勾结走私的情况。此外,嘉庆朝扬州两淮盐务衙门有47名官吏因贪腐流放东北,也与贩运私盐有莫大关系。
《道光十年盐枭黄玉林案档案》记载,盐枭黄玉林以扬州仪征为据点,统领跨省武装贩私队伍,因严重冲击官盐,被湖南巡抚举报。道光帝随即命两江总督蒋攸铦捉拿黄玉林,彻底铲除此武装匪徒。因黄玉林势力十分强大,蒋攸铦害怕下令剿灭会使得两江陷入兵变,于是与私盐贩子协商,令黄玉林主动投案,接受招安。随后,两江盐政在黄玉林协助下迅速破获另一起盐枭大案,查获盐枭400余人,没收白银万余两。岂料,自认有功的黄玉林再次谋划贩私,令道光帝震怒不已,于是委派陶澍接任两江总督一职,将黄玉林绳之以法,从而终结了清代最大盐枭案。
历史里的“漕帮”
再说到漕帮,历史中的确真实存在过。漕帮起源于清代漕运水手中的行会性秘密结社。近代中国的青帮自称是由漕帮发展而来,其内部流传的秘籍《通草》记载,翁岩、钱坚和潘清是漕帮三位发起人。而清廷官方文件记载,翁、钱、潘三人原本是罗教信徒,罗教各派系为争漕船归属发生械斗,后来逐渐形成了具有帮会性质的组织。
漕帮成员以漕运水手、纤夫、船工为主,其中也有负责漕船调度的“领运官”、各漕船经验丰富的资深船工,还包括部分粮仓看守、码头力夫等,京杭大运河全程的漕运码头、粮仓等均为其势力范围。漕帮成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信奉一种民间宗教——罗教。罗教是凝聚漕帮成员的纽带,也正因此,罗教在清乾隆时期被取缔。
记者搜集到雍正五年浙江巡抚李卫的一折密奏:“浙帮水手,皆多信奉罗祖邪教。浙省北关一带,有零星庵堂,居住僧道老民在内,看守其所。供神佛,各像不一,皆系平常庙宇。先有七十二处,今止余三十所。各水手每年攒出银钱,供给养赡。冬日回空时,即在此内安歇,不算房钱。饭食供给余剩,即留为沿途有事讼费之需。而淮安、天津、通州、京师俱有坐省之人,为之料理。各帮水手多系山东、河南无业之辈,数以万计。歇店饭铺,不敢容留。若将此等庵堂尽行拆毁、驱逐,则冬月回空各水手,无所依归,反生事端。且细查其教,亦止吃斋念经。其可恶之处,在于借此齐心,欺人生事,尚无别项不轨之处。”密奏中,李卫虽表示未发现漕运水手中的罗教信徒有特别图谋不轨之意,但对其日益增长的势力已表示出担忧。

乾隆三十三年浙江巡抚觉罗永德奏报:“将皈教之人从重处治,毁其经像,革除庵名,改为公所,仍许水手回空时栖止。”
乾隆皇帝随即对觉罗永德的奏报给出了上谕:“毁其经像,革除庵名,改为公所……从前虽经李卫查毁经像,而房屋尚存,以致故态复萌,各庵内仍藏罗经罗像,是其恶习难返,非彻底毁禁,不能尽绝根株……”
乾隆考虑到,成千上万的水手、漕丁长时期聚集在一起,共同信仰罗教,对官府权威产生了威胁,而且以罗教为纽带的漕帮还会利用漕船特权走私私盐、勾结盐枭,甚至与地方官员形成利益链条,扰乱了正常的漕运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于是在乾隆三十三年,清政府对罗教采取了取缔政策,摧毁了33座罗教庵堂,严禁水手“习教”结社。此次行动促使罗教秘密结社向地下帮会转化。如淮安四帮等漕帮的漕船回空时需在宿迁皂河停泊,水手们曾在当地置地建造罗祖庙,作为罗祖信徒聚会、礼拜、交际的中心。乾隆年间的查禁行动中,罗教庵堂大多被摧毁,皂河罗祖庙虽幸存,但漕帮会众的活动形式被迫由公开转变为地下,活动地点由庵堂转移至老堂船。
咸丰四年,太平天国之乱祸及漕运,漕帮赖以生存的漕运命脉基本崩溃。光绪年间,漕运制度彻底废除,漕帮开始另谋生路。
盐漕暗中多有勾结
相传,河北保定漕河镇的著名小吃——漕河驴肉,起源于当地盐漕两帮争斗,漕帮大胜后,俘获盐帮驮货的毛驴无法处理,于是便宰杀炖煮,用作庆功宴。影视剧中,盐帮和漕帮也似乎总是水火不容,但其实,明清时期,两淮地区的盐商盐枭与漕帮以及盐政官员,在暗下多有利益勾结。这一点,在史料中多有体现。
《扬州文物志》记载,扬州一老宅修缮时在地下密室发现了乾隆至道光年间的盐商账本,其中反复出现“夜航银”一词。据《清江浦船政考》记载,合法盐船需悬挂灯笼、缴纳厘金,而走私船则利用夜色掩护,每航次向漕帮支付二两“夜航银”。咸丰元年漕运总督奏折曾提到“私盐船通体涂黑,桨裹棉布”,与账本中“漆船费”“哑桨钱”条目也吻合。
道光九年的一页账本,记录着“打点扬州知府衙门上下,共用冰敬、炭敬计五千两”。所谓“冰敬”“炭敬”,实为夏冬两季贿赂官员的雅称。扬州盐商汪氏船队二十艘私盐船在瓜洲渡被官府截下,账本写:“七月漕船失事,罚银八百两。”而货物并未被缴。账本中还有“兵饷补贴”条目,主要是盐商用于每月向漕运道上的水师营支付六百两,以换取缉私船避开走私航线。

从历史资料看,很多运销官盐的盐商也同时是贩运私盐的盐枭,他们富可敌国、势力庞大,通常还在官府内部有极深的“人脉”。而漕帮因为掌握水运通道、码头、仓库、漕船等资源,与盐商盐枭存在长期的利益往来。
《戏说乾隆》中演绎的盐帮、漕帮显然都经过了大量艺术加工,或只零星半点展示了扬州和淮安的盐漕史。而剧中关键角色——盐漕总督,其人物和官职设定也非历史真相。清朝,淮安驻有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代表中央掌管全国漕运事务和河道管理事务。而扬州设有两淮盐运使,负责掌管两淮盐务,后期则由两江总督接管。并不存在盐漕都管的盐漕总督。
如今看来,《戏说乾隆》真的是处处“戏说”,但这种演绎,让很多人轻松了解了两座因盐漕而繁盛的城市,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