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南京市桂子山烈士陵园里,前来拜谒的人络绎不绝。

1943年8月17日,新四军第二师5旅13团在南京六合打响桂子山战斗。这一战是抗日战争中淮南地区新四军与日本侵略军打得最激烈的战斗之一,为新四军在淮南抗日战场上战略反攻掀开新的一页。
山河为碑,历史作证;硝烟已散,精神永存。82年前桂子山上的血战,战士们端着刺刀与日军展开激烈搏斗,牢牢守住乡亲们的丰收果实。而今,胜利的歌谣还在当地传唱:“桂子山哟摆战场,日军斗胆来较量,新四军大刀显威风,砍得敌人直叫娘。丢盔弃甲回老窝哟,同志们打得真漂亮!”
两军激战,争夺高地十几次
时值盛夏,桂子山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高10米的新四军战士雕塑后,长眠着124名烈士英魂。

“咱们的先烈们、革命者有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提起82年前的桂子山战斗,南京市六合区冶山街道人武部部长熊志中激情澎湃地说,这场战斗是血战、鏖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一书中称之为“绝战桂子山”。
桂子山,地处南京市六合区北部丘陵山区,与南京主城直线距离30多公里。抗战时期,这里是日占区前沿,位于日伪统治中心的“眼皮底下”。1943年8月,新四军第二师5旅13团奉命集中在安徽天长一带进行整训,并担负保卫天长、六合一带群众秋收的任务。
为进一步还原当年战斗场景,记者翻阅了《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书中这样描写激烈的战况:敌人反复争夺高地十几次,战士们都打红了眼,有的脱掉了上衣、光着上身,在营长和教导员的带领下,端着刺刀,高举马刀,怒吼着“冲啊!杀啊!”突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这场高地争夺战发生在1943年8月17日。团长饶守坤接到敌人扫荡情报,拂晓时分率部赶到桂子山,在西面的丁家山头和北面的无名高地设伏,准备痛击敌人。据记载,当天上午9时,战斗打响。敌人有七八百人,配有小钢炮2门、山炮6门和不少掷弹筒。日军攻击之下,炮弹呼啸,乱石横飞,阵地一片火海。有战士负重伤,捂着鲜血直流的伤口,拼命扑向正在扫射的日军,拉响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打到最后,十三团四连只剩下一个排长带着20多人驻守阵地。“四连曾是红军桐柏山游击队的一个‘少先队’。全连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9岁,因此又称‘青年连’。战士都是经过挑选的,一个个生龙活虎,聪明伶俐,思想、军事技术过硬,有战必做先锋。”熊志中说,在四连一排的阵地上,5名战士和日军扭打厮杀,战死在一起,有的战士被敌人的刺刀从身前捅到身后,也有刺刀从身后穿过胸前。团长饶守坤在望远镜中目睹此景,潸然泪下。

久攻无名高地不下,日军转扑丁家山头。我方集中全团火力,将“枪炮大王”吴运铎刚研制出的枪榴弹投入实战。“戏剧性的是,初次试射竟越过前沿阵地,意外命中更远处的日军大队长指挥部,炸伤敌酋小田,这极大地震慑了敌军。”熊志中指着展馆墙上的图片资料说。
桂子山上,一片刀光剑影。鏖战10多个小时后,我军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其中多数为日军。战斗中,六连班长张永华刺刀连挑数敌;“孤胆英雄”翟大金独守土屋,以一当十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毒气弥漫时,战士们仅以湿衣掩口,死战不退。我方在武器、火力均不占优势情况下,打退敌人十几次疯狂进攻,最终击溃日军。
孜孜不倦,挖掘日军参战史料
日方史料如何记载桂子山战斗,我国史学界一直苦苦找寻。近年来,从日方征集来的日本产经新闻社昭和五十三年版《战记:甲府联队》中,研究者首次发现日方关于桂子山战斗的详细记述。
在此之前,史学界仅粗略了解参战日军是61师团小田大队。“我们最大收获是确认了参战日军番号。”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说,根据日方史料记述。在桂子山被新四军重创的是侵华日军61师团下辖的步兵第149联队第3大队。同时,根据日军亲历者的记述与中方史料记录,多处史实得以互证。
根据《战记:甲府联队》记载,1943年4月9日,侵华日军步兵第149联队编入驻南京的第61师团,踏上侵华之路。当年7月20日,日军第149联队从镇江出发,移驻到长江以北,承担日军津浦铁路线蚌埠至浦口段的警戒。该联队中,小田二郎指挥的第3大队驻扎于津浦铁路线末端的浦镇。“昭和十八年(1943年)8月10日,小田二郎少佐指挥的第3大队自浦镇出兵,前去攻打盘踞六合、势力不断扩大的陈毅将军率领的新四军。”这段史料,点出桂子山战斗中与我军交锋的正是第3大队。
当年8月中旬,六合庄稼地长势好,即将迎来大丰收。抢粮,已在日军的计划之中。“日方史料中记载,这次日伪军来了800多人,主要任务是扫荡、抢粮。”胡卓然说,这段记录和饶守坤的回忆可以相互印证。在饶守坤回忆文章《桂子山战斗》中有这样的记载:“六合县八百桥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二百人,明日要到我根据地四合墩等地区‘扫荡’、抢粮,希望新四军部队火速前去,打击敌人,保卫秋收。”但一场遭遇战后,饶守坤惊讶地看到敌人后续部队“黑压压的有几里地长,大车、骡马拖着大炮扬起一路尘烟。”敌人并不是日军1个小队和伪军一二百人,而有七八百人。

这一仗从拂晓打到黄昏,日军记录新四军发起冲锋后“非常勇敢”。身在一线阵地的13团宣传股长罗晴涛亲眼看到战局扭转。据他在《血战桂子山》一文中回忆,“2营在正面力战强敌,连续冲锋,终于把敌人压回山里王庄,没容其喘气,又把他们逼至桂子山西边的丁家山头。”随后,我军攻占了丁家山头和路西南的一片土坎,山下道路的路西一线自此全在我军控制之下了。对此,日军作战记录称其阵地被迫后移,新四军一步步冲到其重机枪阵地附近。日军惊讶地发现,英勇的新四军竟冲到距离重机枪不过十几米的地方。
胶着的战斗持续到入夜,据参战老战士郑科回忆当天晚上,“没有月亮,什么也看不清”。经过一整天攻守之后,敌人仓皇逃走。这场战斗后,日军在六合再没发动过较大规模扫荡,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六合敌后军民倾斜。
接续努力,战斗精神永不磨灭
忠诚、担当、血性、智慧……这样的字眼,从桂子山战斗中涌现出来,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今天年轻人身上。六合区冶山街道文体中心的青年党员周婷婷从熊志中手中“接棒”,成为展馆主讲解员;社区干部骆越传播桂子山战斗有关的英勇事迹;暑托班里,大学生志愿者将壮烈的战斗过程和我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讲给孩子们听……
“这几年参观游客逐年上升,去年达到6万人次。”陵园门卫师傅朱加兆说,参战老兵去世后,他们的后代从全国各地追寻至此。罗炳辉将军的后人,老兵后代郭晓梅等常来祭奠。郭晓梅在捐赠父母抗战史料时说,她的母亲是六合一名地下交通站成员,曾凭借身材瘦小的优势,钻下水道穿越日伪封锁线传递情报。
站在桂子山向四周看,昔日的无名高地已被夷平,但总有一群人在追寻这段战争往事。近日,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审计学院“红史新承”志愿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冒着酷暑前往桂子山战地寻访。这次,他们身负一个重要任务——找寻战斗中的关键地名。

志愿者们首先找到在这次战斗中有地标意义的“徐庄”。徐庄位于六合区将军山大道的公路西侧,13团的侦察员们最初在这里俘虏日军抢掠的士兵。“山里王庄”在桂子山山麓以西,距离徐庄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新四军当年在村旁山头和敌人反复争夺,战况相当激烈。而今,这个村庄位于306乡道以北的朱山路旁,村头以东就是桂子山延伸出来的大片山头。
在我军记录中,13团的指挥所设在“上顾庄”旁。志愿者们发现,“上顾庄”和“山里王庄”距离不到3公里。根据我军记录,该指挥所的位置当时就在敌人射程里。“当时,我军指挥员真是冒着枪林弹雨在前线指挥战斗。”志愿者王子璇说。
而今,丁家山上昔日的抗战焦土和新四军指挥所原址,已变成500亩网红打卡地“冶山花海”,山下公交站以“英雄站”命名。徐庄、山里王庄、上顾庄村容整洁、道路平坦,村民家小楼环绕着长势茂盛的田地。“这样幸福的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目睹此景,王子璇感慨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凯 陈祉樾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