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悄然过半,不少孩子沉迷手机,“屏幕时间”越来越长,让家长头疼不已。“每天刷视频,打游戏,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小学生陈泽宇对手机的依赖直言不讳。同时,除了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成为新型“沉迷终端”。面对未成年人脆弱的自控力,社会如何合力筑起电子产品沉迷“防火墙”?

青少年平均首次注册社交账号9.7岁,短视频、游戏成主要沉迷源
近日,在昆山市陆家镇邹家角社区,一场特殊的辩论赛正在进行,家长和孩子各自就“玩手机的好处”“玩手机的坏处”给出具体理由。“玩手机能学英语单词!”10岁男孩小明举着手机反驳。对面的妈妈立刻回应:“可你上周搜单词时,偷偷刷了半小时游戏直播。”这场亲子辩论,瞬间暴露了暑期青少年手机使用的难处。
孩子们列出的“好处清单”充满童真却直击要害:“看科普视频知道了恐龙灭绝”“和远方爷爷视频通话”“查作业答案比翻字典快”;家长们的“坏处控诉”则带着现实焦虑:“孩子模仿游戏里的脏话”“深夜躲被窝刷短视频”“网课时间偷偷切屏看动画”……

今年暑期,记者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团队对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对江苏省内990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51%的青少年首选手机作为使用设备,平板(43.3%)和智能手表(36.6%)紧随其后,这种设备选择折射出移动化、碎片化的使用趋势。记者走访商场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儿童电话手表,多数可以下载微信等社交软件,还有一些儿童手表具备消费支付、游戏等功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首次注册社交软件的平均年龄仅9.71岁,近六成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是游戏娱乐。62.1%的学生认为“游戏对战类”最易上瘾,短视频舞蹈直播类居次,这种成瘾风险认知与实际行为高度吻合:81.3%的青少年表示会手机使用社交软件上瘾。
社交属性成为屏幕吸引的核心磁力。在调查中,81.3%的学生拥有1—2个社交账号,微信(65.8%)和QQ(46%)构成主要阵地,但抖音(26.9%)、快手(18.5%)等短视频平台已形成第二梯队。这些平台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成为情绪出口——37.6%的学生用其“舒缓压力”,58.3%将“游戏娱乐”列为主要功能。南师大心理学院院长助理、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发现,亲子关系越好的家庭,孩子游戏时长越容易控制,而现实社交匮乏的青少年更易陷入“补偿性网络使用”。
家长认知同样存在显著盲区——在参与调查的1305名家长中,24.8%的家长“不清楚孩子具体有多少社交账号”。这种信息差也导致了监管悖论:不少家长自认“完全了解”孩子的消费行为,却仍有孩子会“偷偷使用长辈绑定的银行卡支付”。消费行为的低龄化趋势同样值得警惕。1.3%的青少年消费者单日支出超500元。
算法“即时奖励”毁专注力,虚拟满足替代现实连接
孩子沉迷手机,手机是不是原罪?殷飞在课堂上做过一个令人深思的实验:让孩子们对“无聊时想玩”“到时间停不下来”“熬夜用电脑”等行为进行自检,结果显示有这些行为的孩子不在少数。他分析,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注意力时长仅5—8分钟,小学低年级可达15—20分钟,但算法设计的“即时奖励”机制正在摧毁这种自然发展节奏——短视频的每一次滑动、游戏的每一次升级,都在刺激其不断持续使用手机。
五年级学生小姚暑假里“抱着手机不撒手”,父母多说两句就关门“对抗”。徐州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人才家园小学心理教师黄蕾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个在现实中沉默寡言的孩子,在游戏战队里是备受欢迎的“指挥官”。“虚拟世界提供了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与归属感。”她分析,当现实生活缺乏足够的情感联结与自主空间,青少年便会转向屏幕寻求补偿。殷飞也同样发现,现实中良好的亲子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减少孩子对线上社交聊天的依赖。
短视频的“爆点吸引”机制,使青少年习惯了“无需思考的快感”,长期下来导致“持续注意力缺损”。一位初中教师观察到,经常刷短视频的学生“写作文时逻辑混乱,无法构建完整叙事”。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与网络欺凌也埋下隐患,3.5%的青少年坦言“自己经历过网络伤害”,11%知道“身边同学遭遇过”,这些负面体验可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攻击性行为。
有节制地使用手机,或许能打开世界另一扇窗。徐州初中生小王,和父母一起制定了手机使用公约,在规范使用了一段时间手机后,家长开始允许他自主安装App,小王选择安装了一款天文观测软件,从此迷上了星空探索。南京小学生刘萱,暑期尝试跟着手机上的食谱自己做菜,暑期过半,她已经学会了近十道家常菜。
家庭公约+家校协同,破解暑期“屏幕争夺战”
“把驾驶座还给孩子,家长做好导航员。”在黄蕾设计的“家庭数字健康公约”中,既有不可谈判的红线——“手机不得带入卧室”“三餐时间禁用”,也有弹性空间——“暑期可申请假日模式”“创作类App使用时间不计入配额”。这种“刚性底线+柔性协商”的模式,在徐州一些家庭的实践中效果显著:通过“自律积分体系”,孩子连续三天守规可解锁自主选择权,完整执行一周能兑换科技馆体验,暑期达标则获得新设备使用权。

近日,殷飞在昆山一社区进行的手机管理课堂上演示了一招“牛皮糖式管理”。当孩子超时使用手机时,家长不指责不抢夺,而是温和坚持:“我知道你还想玩,我们约定再玩5分钟还是3分钟?需要我帮你设置闹钟吗?”既维护了规则权威,又保护了亲子关系。“训练神经调控能力就像锻炼肌肉,需要循序渐进。从20%的完成度开始,每次进步5%就是成功。”殷飞说。
现实世界的丰盈是对抗虚拟沉迷的最好解药。沉迷手机的13岁少年子琪在家庭旅行中制定行程、预订酒店、管理经费,结果家长发现他展现出卓越的社交协调、财务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白天充实的体验让手机自然退居次位,即使拥有自主管理权,孩子们也会为了次日行程主动早睡。殷飞分析,当现实生活能提供足够的连接感、成就感与自主空间,虚拟世界的吸引力便会显著下降。
学校与社区的协同支持不可或缺。在一些暑托班,温暖的陪伴替代屏幕依赖。在镇江“向日葵”公益暑托班,一群孩子正在排练心理剧。“以前暑假,孩子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喊吃饭都舍不得抬头。”家长许茵坦言。但在暑托班,这样的担忧被丰富的暑托班生活彻底打破。暑托班班主任林霞深谙“替代疗法”的秘诀:“孩子沉迷手机,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不够有趣。”为此,暑托班借“心理赋能”培养屏幕外的社交力:通过自画像建立心理档案,用曼陀罗绘画疏导情绪,以心理剧展演收尾……每个环节都紧扣“参与感”,就像经常用画记录日常的妍妍,从第一天画小飞机,到后来画课堂铃、生日蛋糕,画笔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哪里还惦记着手机?
技术手段可以成为管理助手,但不能替代亲子互动。不少家庭使用“青少年模式”限制使用时长,或用学习机锁定娱乐功能,但殷飞提醒:“技术是辅助,不是甩手掌柜。”针对青少年模式等保护措施,仅42.9%的家长肯定其“有用”,能够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诱惑和侵害,而57.1%持保留态度——其中31.1%直言“基本没用,有很多漏洞”。一位母亲的做法颇具创意:她给女儿的手机设置了“成就系统”,按时作息、完成阅读等行为能解锁新的手机功能,当孩子意识到“自律能带来更多自由”时,管理便不再是负担。
在手机无处不在的时代,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禁止与对抗,而在于教会孩子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就像殷飞所说:“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既能享受科技的便利,又能守住成长的节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